《老中医》陈月末扮演的铃医终逆袭?揭秘已经消失的铃医……
2019年2月底《老中医》如期的和观众朋友们见面了。第一集就上演了陈宝国饰演的翁海泉入狱、许晴饰演的葆秀相救的戏码,让观众大呼过瘾。随着剧情的推进,一些关键的配角也纷纷亮相,其中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由陈宝国的儿子饰演的陈月末,以铃医的角色现身,为了引来更多的关注好在上海带着剧中的母亲在街头大声吆喝,无人理睬之下,机缘巧合的与赵闽堂有了第一次的相见,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铃医陈月末剧照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除了在欣赏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时,还会有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是铃医?剧中,陈月末和母亲,一边吆喝一边摇铃铛卖药,靠着所谓的“神仙丸”的噱头来赚取利益。让人看完后觉得铃医似乎是一群医术不精、靠着所谓的“家传秘方” ,四处卖药的撇脚医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告诉你一个秘密:李时珍的祖父、华佗、扁鹊都曾是铃医!
铃医,又称走方医、草泽医、虎撑医,是旧时游走于民间乡里卖药治病的行医者。人们称他们为“走方郎中”“串方郎中”或“游医郎中”,贬之者则呼为“江湖郎中”。
华佗、扁鹊、李时珍
扁鹊、华佗均为古代有名的游医。唐宋以后儒医盛行,多世医、师承相传,他们明医理、有医术,大都有固定的场所行医。一些功底不足又难以变通或者精进的中医,便因生活所迫沦落草泽以行医糊口。
当然,走方医中既藏龙卧虎,也有卑劣之徒。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串雅内编·序》中评价说:“人每贱薄之,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诚有是焉,亦不可概论也。”
不论医术如何,作为一个专业的走方医,这三大装备必不可少:
在以往,走方医,最为常见的形象是一手拿着“市招”(广而告之的幌子),胳膊肘上挽着药裳,另一只手晃虎撑,走街串巷。
虎撑
虎撑,说起虎撑大家可能有想到虎符,但它和虎符并无关联。虎撑又叫作“串铃”、“虎衔”“虎刺”“报君知”。是一种形如环盂而中空,外侧留有小的开口,内置铁弹丸,周转摇动有声的铁器或铜器。《串雅内外编》谓:“手所持器以铁为之,形如环盂,虚其中,置铁丸,周转摇之,名曰虎刺。”很多讲究的虎撑上会铸有图饰,比如八卦图饰就很流行,寓意为除凶辟邪,趋利避害。现在还能看到宋代很考究的“虎撑”,一面铸有八卦,一面铸有七星、三星、金乌(日)、玉兔(月)。
药囊
药囊 。走方医“负笈行医周游四方”,“笈”就是药囊,是走方医最重要的家当。药囊或是布袋,或是木制抑或竹、藤编织的箱、篓,轻的手挽、肩背,重的则肩挑,也有少数走方医就是简单地悬挂一个葫芦。
药囊有一定的神秘性,“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就是人们对此的好奇而得来的一句话。但对于药囊,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药物大都简、便、廉、验,是广大底层民众用得起的药物。另外,很多走方医不仅卖药治病,还会针灸、推拿、取牙、点痣、去翳、捉虫(去寄生虫)等技能,所以药囊里不仅装着常用的药物,还有一些行医的器具。
幌子
幌子,也可以说是走方医自己的招牌。走方医走街串巷时会随身携带一个文字幌子作为自己的招牌。这个幌子用布或者纸制成,下方有一根长杆,幌子上写着自己的身份或者擅长医治的疾病,或是自我标榜的宣传语,如“祖传秘方”“太医御药”“名师真传”“包治百病”之类。人们看到幌子,就知道行医卖药的郎中来了。
那么,四处行医的走方医的归宿到底如何?
走方医,走四方,各有不同的归宿。大多的走方医都是在漂泊中度过一生,一代代地重复着先辈人的生活,他们的存在也是推动着中医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李时珍、华佗和扁鹊等。
中医望闻问切
如今,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走方医的行当逐渐走向没落了。尤其在新中国,由于行医资格的限定,走方医的行当也就消失了。然而,在走方医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医疗经验和经济基础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往往会结束走访的生涯,自己开设药铺或者去坐堂行医了。
曾有人写到:“摇铃负笈走南北,各承医技救贫厄。多闻博识非虚幌,鱼龙混杂奈若何。”这正是走方医的真实写照。然而医生是一个值得每个人都尊敬的职业,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救助身边的人,不管是是四处行走的铃医,还是正正规规的医生,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如果对中医故事,对医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跟随老中医一起探寻中医之道,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