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救援豆瓣评分(太空救援 电影剧情)
这不是一部科幻片,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太空题材电影。
即便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类电影都被当做好莱坞的专属产品,好像也只有在好莱坞特有的资本和技术两味猛药下,这类电影才能获得可能的舒展。
所以对太空电影的想象,都是以好莱坞的太空电影作为模板。
这部《太空救援》做的最好两点是,一,真实。二,不同。
提到太空题材无论是以科幻为主的《星际穿越》,还是主打太空题材的《阿波罗十三号》,都把真实当做第一依据。《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就是后来引力波的发现者之一。
《太空救援》的故事就是根据太空史上一次著名的救援改编而来。
1985年,俄罗斯礼炮空间站和地面失联,俄罗斯方面派出两名宇航员去检查维修。
电影在以事实为基础之上,做了必要的戏剧编排。如出发前的对接模拟,最后用榔头敲掉了保护罩,甚至和美国挑战者号在茫茫太空里互相点头示意。
实际则是两人临危受命,到了才发现,竟然他妈的需要在自己的飞船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和同样运动中的空间站对接。完成对接这件事,只能用奇迹中的奇迹形容。
至于在浩瀚的外太空,在人类最尖端科技产品身上用锤子这件事,看起来像是某种深刻的隐喻意义。
实际情况也只是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歪了,手动调整,完成充电,恢复了空间站电力系统。
然后,两人也没有像电影中说的那样急着回家看孩子,而是继续工作了100多天。
毕竟,来都来了。
影片对科学这一块,秉承了俄罗斯科技工作者的较真精神。毕竟4000万美元的投入,相对于好莱坞类似电影动辄几个亿的投入,这点钱连打细算都不好意思说。
但俄罗斯太空署贡献了一批退役物资,这也和影片1985年的背景相契合,在真实和资本两方面,获得了一定保障。
据说影片中一些太空镜头也是真实的,这个说法令我很激动,但我最终还是没能分辨得出哪是真实的,哪是后来CGI的功劳。当然这也得感谢俄罗斯太空总署的慷慨,
对于一部太空题材电影来说,真实这一点,杀伤力有多大,似乎不言自明。
好莱坞的太空电影是高科技的产品,泛着科学的寒光。俄罗斯的这部《太空救援》是一个锈迹斑斑的工业产品,每一个锈斑里都盛满了故事。
电影的故事都一样,但讲述方式可以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来自于地域性。
地域决定了气候,气候决定了生活方式,而语言、饮食、居住特色等,最后决定了思维方式,决定了一定区域内的独特气质。俄罗斯人面对太空和美国人面对太空的不同,在这部电影里获得了呈现。
事情发生在1985年,距离冷战结束还有6年。此时,两国的军事警备竞赛已经跨出了地球,来到了太空。
俄罗斯空间站出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美帝国主义会不会趁机对我国的科技事业下黑手。
除了这种政治思维,当然还有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即所谓的战斗民族或者熊系的体现。
如对接,在美国的电影语境里,这属于科学范畴,在俄罗斯人看来,除了科学还有运气和勇敢。所以,完全不听地面指挥,硬上,还成功了。
至于夹带了伏特加、香烟到太空,太空站里出现一两个小强,在把巨大的太空站变成一个热得快,完成解冻这样牛逼的壮举面前,都是小事了。
我特别喜欢这种面对人类共同的困境,每个民族都用自己思维方式下的办法去解决的设定。
但《太空救援》并未拘泥于所谓的俄罗斯一个词汇。
它有人性的光辉。
氧气只够一个人返回,但他对要留下的那个人说,“以后让我怎么面对我的孩子,怎么面对你的女儿”。他们决定放手一搏,敲掉保护罩。虽然可能的失败之后,连一个人返回的氧气都不够了,但他们决定和死神扳一次手腕。
它有科学的光芒。
在外太空,俄罗斯宇航员和挑战者号里的美国宇航员遥相致意,这一刻,科学超越了政治、民族,是一个比太空还要广阔的词汇。
把人物诠释的比较好的一部科幻经典,其价值观的内核是美国电影中很少能见到的。
电影《太空救援》讲述了两名苏联宇航员为解除太空站失控的太空危机英勇赴死。
这部电影在题材上和《地心引力》颇为相似,太空事故,宇航员陷入危机。不同的是《地心引力》是以人为本的美国价值观,而《太空救援》则是家国情怀的英雄主义。
《太空救援》在讲故事的时候更关注人物,对两名宇航员的家庭做了很多铺垫。另外结局的处理也避免了电影落入主旋律俗套中,两名宇航员都不愿独自活下去,而从家国情怀拉回到个人角度的人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