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影评(电影本身呈现的观感,却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
《夺冠》虽然基于中国女排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路走来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但是在这样一个精彩绝伦的题材之下,电影本身呈现的观感却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全片有一些比较精彩的片段,但是更多部分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影片的时间线越接近现代,也就越受限于还原真实事件,采用女排真实人物,真实镜头的约束,影片所展现的镜头就越零碎。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看一场女排的录播,也比电影本身对于“排球”这一题材的呈现还要精彩。
对于一个以运动题材为轴心的电影而言,这大概就不能算作是成功了。
当然更绝的就是黄渤饰演的陈忠和那一个惊世骇俗的笑容,我看完电影一直到写完影评都没想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镜头,也许连陈可辛自己,都不知道。
影片,以老女排,新女排的训练和其两场赛事作为主干,中间用08年女排失利作为衔接,年轻和成熟的陈忠和与郎平同样在影片中从青年时代的陪打教练与队员的关系,逐渐变为了国家队主教练同侪之间惺惺相惜的状态。在经历过低谷与不自信后,当代的女排终于重拾了曾经女排的拼搏信念,在郎平的带领之下出人意料地战胜强敌,拿到了2016年奥运会的冠军。
然而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的剧情,却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感染力。这有点像去年的《攀登者》,明明背后的故事听起来就是万无一失,只要照本宣科拍出来就能震撼人心的,但是在导演,后期制作的奇怪发挥之下,《攀登者》远未及预期。《夺冠》自然没有《攀登者》那么不堪,但是受限于各种方面的桎梏,最终也同样让我稍有失望。
剧情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地方,一处是80年代女排训练+迎战日本那一段,老女排拼搏的精神描写得还是比较细致的,吴刚扮演的袁伟民教练铁面无私的形象下,同样有那么一点温存,而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比较好地融入了整个女排的氛围之中,在机场和青年郎平第一次喝咖啡,还有女排整个队给他织的那件四处漏风的毛衣,其实都挺不错。
至于去日本打比赛那一段,总体发挥得也是四平八稳,郎平最后一个时刻通过观察拦网而不是大力扣球取得胜利也算是某种意料之外,但效果很好的小高潮。
另一处节奏感很好的地方就是郎平归国执导后的三条新政,伴随着郎平新政的贯宣,政策所带来的改编配合着快速剪辑很有趣味地将这些政策引发的问题一一展现。
不过除此之外,电影的其余部分大多都乏善可陈。
首先来讲一下本片理应为最大爆点的“排球赛”。
如果说老女排迎战日本队尚可说是中规中矩,那么新女排迎战巴西的这最后一战,可就并不能令人满意了。
最后一战,很明显确实请了新女排和巴西女排进行拍摄,但是也很明显,协调两队进行所有场景复现实在是太过困难,因而在观看中,我们看到的很多镜头,我感觉都来自于当时现场的录像。
由于这种亦真亦假的拍摄手法,在赛场上的镜头剪辑就很成问题,一来要把一些新摄制的镜头融合到之前的真实赛事中,另一方面之前的赛事镜头又不能让大家一眼看出“这不就是中央台转播的嘛”那种质感,于是整场比赛,每一局,每一个球,都没有一个完整的镜头交代从发球到得分的过程,这种人为造成的割裂感使得球赛之中,除了几个特写,除了咣咣咣砸下来的大比分之外,整体观感甚至不如看一场实况转播。
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关于中国女排这一段,其实很好地调用了“观看者情绪”这个视角,配合着一波三折的天线故障和冬冬内心的矛盾,这些填充了女排单一赛事的枯燥,让夺冠这种情绪得以通过不同人的不同感受而有了层次性的展现。
而《夺冠》中,除了在家里老电视前遛弯的黄渤之外,最后一场比赛中也基本没有切换过什么视角,再配合着本来就剪得零碎的比赛镜头,也难怪其情感的渲染不及预期了。
另一个剪辑拍摄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郎平在迎战巴西队前一晚,在赛场上梦回曾经老女排的那一段了。
这一段,巩俐饰演的郎平和这些老女排们,根本就是分开拍摄的,于是镜头一边给到老女排迎战日本的顽强拼搏,一边给到巩俐不知道看着什么兀自感动,然而观众很快就能意识到郎平并没有和那些幻象同框,于是在镜头一来一回的拉扯之中,同样出现了某种撕裂的观感,我能想到巩俐在演出时就是对着空无一人的背景努力装作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甚至要为此热泪盈眶。
也是蛮不容易的。
另一方面,就要说到这些女排队员身上了。
老女排的演员,除了青年郎平外基本都是排球运动员,青年郎平则是郎平女儿白浪饰演,而新女排是一水的本色出演。这一点,在排球的角度还是不错的,在重现一些场景时,有经验的运动员明显会比演员更占优势。
但是,当这些演员参与文戏时,就有一点不协调了。
白浪那一部分其实还好,也许因为年代设定的缘故,整体虽然有点小尴尬,但在彭昱畅的搭戏之下也不显得太突兀。
而到了新女排这里,尤其是着意铺设的朱婷这条自我认知的剧情线上,这些并非专业演员的运动员们非常一般的台词功底就显现出了问题,或者至少,与电影不太搭配。有时我觉得仿佛是在看一场有固定台词的真人秀一般,这可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黄渤饰演的中年陈忠和的,那个嫣然一笑。
我是真的没想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着意拍摄这么一个镜头。
当中国女排面对美国女排节节败退的时刻,本来面露愁容的陈忠和突然忍不住似的狡黠一笑,而这,正好发生在他前一日和郎平谈心之后,这让所有的观众不得不去想,这场失利,是不是陈忠和有预谋的。
甚至在这之后,电影的音乐都变得悬疑起来。
然而这处镜头,却再也没有后文了,陈忠和看着还是那个为女排尽心尽力的角色。
所以如果没有后文的呼应,这一处单一的,突兀的,诡谲的,令人大呼不解的微笑镜头,其意义又何在呢?
难道陈忠和故意放弃奥运金牌,就是为了能让郎平的美国女排获胜,郎平被千夫所指,最终内心不安,回国任教?
要是陈忠和能有这般长远打算,那可真是堪称当代诸葛,卧龙转生,老谋深算的诸葛村夫,笑一下倒也显得志在必得。
于是,身为电影主角的“排球”并没有被拍好,从老女排,一直过渡到新女排,队员的不断改变又让观众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情感持续倾注,最后看罢全片,我也大概只记得那女排队员们喝的酸奶,北京奥运会时大街上斑斓的广告,去巴西前机场没有牌子的苦咖啡,还有黄渤那个让我夜不能寐的回眸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