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是什么村的
瑶族长鼓舞是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瑶族聚居地区,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场合表演的瑶族民间舞蹈,现已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鼓舞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
它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独特的击鼓节奏和刚劲敏捷的舞蹈动作,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情致。
瑶族长鼓舞在各地的表现形式皆不同,今天,麒大宝就为你介绍富川瑶族的芦笙长鼓舞,又名吹笙踏鼓舞。
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东北边缘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上区,全县有瑶族14万人。
这里瑶、汉、壮等民族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富川瑶族异常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富川县新华乡、福利镇、石家乡、葛坡镇一带的平地瑶村寨。
目前,新华乡大井村和虎马岭村是芦笙长鼓舞的传承基地。
芦笙长鼓舞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包括长鼓舞蹈、长鼓舞伴奏音乐、舞蹈号子和长鼓歌,各类长鼓制作工艺、长鼓舞艺人专门服饰、有关瑶族长鼓舞的神话传说和民间历史文献,砍牛祭祖还愿的大型民间宗教祭祀活动等等。
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学、宗教以芦笙长鼓舞为中心聚合在一起,组成了平地瑶独具特点的瑶族长鼓舞文化。
每逢农闲集会或祭祀活动,纯朴的瑶族民众会聚一起,吹起芦笙,敲响锣鼓,唱起山歌,载歌载舞,共度佳节。
芦笙者边吹边跳,大长鼓、小长鼓和小锣者边按音乐节奏的强弱击拍,根据音乐的节奏,情绪喊号子助气氛,竹笛吹奏旋律,笛、芦的演奏与号子声形成多声和声高亢激昂、振奋人心,场面十分壮观,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特征。
芦笙长鼓舞有七十二套动作,又叫七十二变,由长鼓舞蹈、伴奏音乐、舞蹈号子和长鼓歌构成。
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有十多套,而经常用于表演的有《头拜鼓》、《美女双双》、《坐堂典》、《竹鸡爬泥》、《左边七》、《五足尖》、《三人鼓》等九套。
其舞蹈动作一般由二人吹芦笙,二人击鼓,二人敲锣,四个或六个壮汉抬着大长鼓围成圈,在悦耳的锣声、芦笙声和节拍和谐的长鼓声、号子声中绕圈起舞。
这些不但体现了富川瑶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保留着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散发强烈的泥土芳香。
与它的道具长鼓和芦笙一样,芦笙长鼓舞已经成为富川瑶族世代流传并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艺术瑰宝。
芦笙长鼓舞经历了由无意识向有意识审美舞动的进化过程,是融巫、祭、娱为一体的集体祭祀舞。
多年来,芦笙长鼓舞吸引了许多国内舞蹈家、瑶学家、人类学家采风和学习,并以此为素材创造了许多精妙的作品。
1957年和1964年,新华乡虎马岭、大井村的“芦笙长鼓舞”曾进京为国家领导人献艺,并多次获全国运动会和自治区民运会表演项目奖,从此享誉国内外。
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蕴含着当地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发掘、抢救、保护芦笙长鼓舞,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目前,芦笙长鼓舞保护项目,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制定了切实的保护计划,在平地瑶聚居区普及推广瑶族民间舞蹈文化,培养瑶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人,创作新的瑶族舞蹈作品,以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
相信未来,芦笙长鼓舞会在富川平地瑶遍地开花,节节攀升,真正成为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