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大约在公元前6~5世纪,原始佛教形成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悟道成佛,他被信徒们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所创立的僧团组织逐渐壮大,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沙门思潮之一。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80岁的时候涅槃,佛灭后100年,僧团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别,而后又经数次演变,在公元前后形成了菩萨众,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最初僧团组织,而他们对早期原始佛教的信众则贬称为小乘。
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佛教开始传入了中国。
佛教传播路线图
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密宗开始在印度流行,在随后的4个世纪里,密宗佛教得到迅速的发展。
公元11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和突厥帝国先后入侵印度,佛教开始在印度半岛衰败,直至13世纪,佛教彻底消失在了印度。
然而,佛教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就传遍了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尤其是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汉传佛教。
白马寺
公元7~8世纪,印度密宗和汉传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地区,并且很快形成了藏语系佛教即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属于密宗的一种,即藏密,亦属于大乘佛教。
藏传佛像
藏传佛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千多年的历史,其本身也支流众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派别:
宁玛派
宁玛派三素尔
宁玛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古老的、旧的,主要是因为其传入西藏比较早,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著名的莲花生大士从印度传入。
宁玛派僧侣戴红色帽子,所以又称红教,该教僧侣起初没有固定寺院,信徒们散居于民间,教法口授心传,可以结婚生子,直到公元11世纪,才开始建寺立宗,初具规模。
多吉扎寺
宁玛派有六大寺院,分别为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协庆寺、竹庆寺、噶陀寺、白玉寺,其数量规模在藏传体系中仅次于格鲁派,位居第二位。
噶当派
噶在藏语中是佛语的意思,当是教授的意思,寓意将佛的所有言语和教义,都摄在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阿底峡尊者即该派的创始祖。
公元1042年,阿底峡尊者应古格王朝的统治者绛曲沃的邀请,入藏弘扬佛法,写下了《菩提道灯论》、开始“三世道”第次。
公元1056年,阿底峡建热振寺,噶当派正式形成,他也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体系的教派,对其他派别的产生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格鲁派甚至直接是以噶当派为基础建立而成的,被称为“新噶当派”。
热振寺
噶当派比较特殊,它主张以显宗为主,义理为先,在修行过程中,先显后密、显密结合,在众多的藏传佛教中独树一帜。
噶举派
噶举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佛语传承、心口传承,这一教派的僧人穿白色僧衣,所以又被称为白教。
噶举派寺庙
噶举派在从印度传入西藏的时候,由于线路不通,分为香巴和塔布两个噶举系统,我们一般认为泛指的是塔布噶举,该派始祖为玛尔巴师,传授的重要法门是《大手印》。
公元1256年,该派的噶玛拔希被元宪宗蒙哥授予金边黑帽,开创了“黑帽”系,并在其圆寂后首次实行了转世,开启了藏传佛教独有的转世制度。
格鲁派
格鲁在藏语中是善律的意思,该派僧侣戴黄色僧帽,所以被称为黄教,是由创始人宗喀巴,于公元15世纪,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宗咯巴大师
格鲁派在教义上继承了噶当派显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它善于调和各个派别的矛盾,注重仪轨、教理的规范化,逐渐在藏传佛教体系中扩大了影响力。
宗喀巴的弟子克主杰接替贾曹杰就任第二任甘丹墀巴,公元1438年圆寂后,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并从此开始了班禅转世系统。
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根敦主巴于公元1474年圆寂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公元1751年,清朝乾隆皇帝正式授权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主政西藏事务,格鲁派正式成为政教合一的西藏政权统治教派,而在这之前的康熙52年,清政府已经册封了五世班禅罗桑盖希为“班禅额尔德尼”。
哲蚌寺
格鲁派是藏传体系中最后出现的教派,但却后来者居上,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藏传佛教派别,他的四大寺院是: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
萨迦派
萨迦的藏语意思是白土,因为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土地颜色灰白,故而得名,又因萨迦派的寺院围墙多涂有红、白、黑三色花条,所以该教也称成花教,而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
萨迦派唐卡
萨迦派于公元11世纪,由昆.贡却杰布创立,其教主之位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
萨迦派的辉煌时期是在元代,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五祖八思巴为国师,并于4年后总领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宜以及藏区的政务。
1270年,八思巴因发明了八思巴蒙古文被封为帝师、大宝法王,此后萨迦派教主一直是元代帝师,14世纪中叶,该派在政治斗争中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
希解派
希解寓意能熄灭、可止息,强调对佛经的认识和苦修,公元1097年,印度僧人帕.当巴桑结来到藏南日僧院,创立希解派。
帕.当巴桑结
该派很少建立寺院,僧侣多在远离世俗的荒山老林内修行,很少与外界接触,常以人类腿骨、头盖骨为法器,崇尚“无常规”教义。
希解派自公元14~15世纪开始没落,现在已经失传。
觉囊派
公元12世纪,衮邦.吐吉尊追在日喀则的欧布琼山建造了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这也是该派名称的由来,该派以“他空见”学说为基本教义。
觉囊寺
公元17世纪,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强令该派改宗信奉格鲁,并没收了觉囊寺的庙产、封禁该派典籍,使得觉囊派几近灭绝,今天只有少数边区还有觉囊派的身影,如四川阿坝的壤塘寺等。
夏鲁派
夏鲁派又称布敦派,其创始人布敦.仁钦朱于公元14世纪中叶受夏鲁地方首领的邀请,到夏鲁寺任寺主,后世逐渐形成夏鲁派。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目录
布敦.仁钦朱博学深厚,著有有关佛学以及历史方面的书籍200多种,他曾编辑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目录,并著有《布敦佛教史》一书,是藏传体系著名的佛教大师。
由于夏鲁寺与萨迦派渊源颇深,很多人都将夏鲁派认为是萨迦派的支系。
觉宇派
觉在藏语中是断的意思,宇是地方的意思,寓意这里是可以断绝人生烦恼的地方,该派主张以智慧和慈悲心肠断绝烦恼。
该派教义也是由希解派的创始人帕.当巴桑结带入西藏地区,他在第三次入藏弘法时,将该派教义传给了交.释迦也协和雅隆.玛热色波。
觉宇派唐卡
交.释迦也协这一支多传与女信众,又被成为“摩觉”(女传觉宇法);雅隆.玛热色波这一支则多传与男信众,被称为“颇觉”(男传觉宇法)。
觉宇派的修行方法与希解派大致相同,同样由于过于隐秘,缺乏与外界交流,最终与公元15世纪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