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餐桌的句子 田间村庄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遍布广大城镇乡村的毛细血管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走在了时代的舞台中央。
事实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还有一股新生的力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这就是近年来新崛起的新消费平台型企业。
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个“新”,换言之,就是创新驱动。
契合的是,作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新消费平台企业的代表,锅圈诞生、发展及壮大的历程,便是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驱动的产物。
外界或许未能想到,遍布全国的万家锅圈门店,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份子。
将锅圈的万店系统,与其背后庞大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再加上产业数字化的工具,一并串联起来,就是一幅乡村振兴的产业图景,从中可以窥见“锅圈式”的乡村振兴实践。
陈实 | 撰文
01/
锅圈的助农路径:农产品上行提速,锅圈品牌下行赋能
我国的城乡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市场要素快速向城市集中,而广大农村地区,受制于资源,发展滞后于城镇地区。
具体到农产品的消费上,受制于中国的土地面貌和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消费,则集中在城镇化普及率更高的非农村地区,这就导致农产品在消费端与生产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割裂。
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上游生产端到终端消费者,链路极其漫长且复杂。
在中国,生鲜农产品的产业链结构链路中,上游主要为生产商,经过产地集贸市场或者集中采购进入批发市场;行业中游主要是销地一、二级批发市场;下游主要通过超市、餐厅、农贸市场、电商等渠道销往终端消费者。
根据《中国物流年鉴》统计显示,中国的生鲜流通环节会达到5个及以上。对比来看,数据显示,在美国,近80%的农产品都是从产地直达消费者,仅有20%是通过分级批发销售的。
二是,生产端和消费端无法形成有效的正向市场反馈。
过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滞销的消息,时常见诸网络;而农产品的价格动荡,除了受制于种植条件影响外,更多的还是市场调节能力的滞后性和效率低下造成的。
锅圈的创新性实践,是对上述“痛点”的“对症下药”。
借助于成熟的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锅圈推动了农产品消费的快速上行。而遍布全国的万家锅圈门店,则成为农产品能够触达城镇社区最末端的消费网络场景。
一方面,上游产地源头直采直供,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中间流通环节的损耗,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中间环节成本和运营成本,最终实现“好吃不贵”的目标。
另一方面,锅圈整合了超过600家专业食材工厂,并在部分地区投资助农工厂,进行标准化食材生产。同时,其斥资建立了现代化中心仓、分仓冷配物流网络、冷冻前置仓,搭建起“门店-仓储-物流-工厂”一站式供应链体系。
通过全链路的供应链体系,锅圈牢牢把控住供应链核心价值,联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量化,将低成本、高品质食材端上百姓餐桌的同时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而产业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则为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增添了数字化的翅膀。
从2018年开始,锅圈就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化实践。目前锅圈App的功能升级与线下门店实现了全品类的协同,线上线下数字化一体化服务。
此外,锅圈食汇还设立了大数据锅圈云信息中心,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闭环,指导门店销售。
锅圈在助力农产品消费上行方面的创新实践,还有着另一层深刻的社会价值。
据了解,目前,锅圈已成功打造火锅、烧烤、卤味、一人食、快手菜、饮品、西餐、生鲜等八大系列为主打的社区消费场景,其产品品类多达700余款。仅2022年,锅圈已累计订单超过1亿份,注册会员数达到2040万。
锅圈旗下的万余家门店,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与此同时,锅圈还在拓展如商超、企业直销、餐厅、批发等渠道,匹配居家、办公室、一人食、露营等多个消费场景。
借助于如此庞大的消费规模及多样化的消费场景,通过消费端的海量市场反馈,来调节生产端和产业端的市场行为,是效率最高,也最有价值的。
通俗来说,通过丰富的品类打造以及爆款单品战略,能够逆向影响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以更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锅圈中央厨房式的食材标准化建设思维,更能助推产地的标准化生产。
身处乡村振兴的大局中,锅圈正在做的事情,便是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种双向赋能,实际上是对农业产业升级的链路重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题”之法。
02/
锅圈的共富实践:农业变产业,农民成产业工人
产业兴,则经济兴。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的振兴。虽然,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但顶层设计对于乡村振兴实践的战略路径,已然十分清晰,即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核心和前提在于,既要振兴得了产业,还要留得住人。
在日前举行的“锅圈乡村振兴研究院”启动仪式上,锅圈发布了“锅圈乡村振兴赋能——金麦田计划”,宣布着力从人才培养、文旅提升、产业提振和新经济促就业四个方面做好落实。
这实际上是一份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和扩大就业的“大礼包”,其中包括将为10000名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培训,将打造10个乡村振兴助农工厂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赋能。
同时揭牌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锅圈创业实习基地”,将通过锅圈分布在全国的万家门店,为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同时为高校提供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食品科学等领域教学、教案支持。
更多的工作,放在了平时,在不被人关注的舞台幕后。
在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由锅圈参与投资的澄明食品工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6000多亩,2022年实现营收30亿元,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
锅圈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助推当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得到充分显现。
一方面,充分借助于其所具备的产业势能和品牌势能,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参与到分工协作之中,连点成面,助推当地特色农业变成特色产业,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品牌、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吸引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农户增收,还能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
由锅圈参与注资孵化的虾滑品牌——逮虾记,每年以上亿元流动资金采集优质虾源,带动了北海市多个合作养殖基地和合作加工点营收大幅度的提升,并成功在当地培育孵化了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产值2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十分可观。
农业产业链的导入,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发展路径,增强农产品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他们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吸纳更多人就业。这种正向的良性循环一旦达成,就像齿轮转动,可以源源不断地丰富就业市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据了解,全国万余家锅圈门店每年消耗笋类原料上万吨,这些笋类产品由与锅圈合作的、接近原料产地的3家工厂加工生产,工厂自身能解决当地包括脱贫户在内的上千人的直接就业。
除了自建或投资孵化供应链企业之外,锅圈还通过整合数百家专业食材工厂,用标准化的食材生产流程,来提升当地的农产品产业技术水平,助推本地农特产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正如锅圈食汇创始人、董事长杨明超所言,目前,锅圈已初步形成企业带动产业、农户受益产业的良好发展势态,促进当地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事实上,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的同时,锅圈也变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
借助于原产地直供直采和整合当地食材供应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通过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锅圈也得以不断夯实自身供应链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源头市场的话语权,带动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放眼更大的时代舞台,锅圈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崛起的新模式、新业态的代表之一,其通过响应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拉动消费升级,开拓就业渠道,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03/
结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任务面临着空前的艰巨性。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战略,又离不开市场导向。乡村振兴的实践之中,蕴藏着史无前例的历史性机遇。
过去常说,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时代。如果要论时代的风口,那乡村振兴就是当下最大的风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实践中去,是企业将自身的市场行为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的最佳路径。
这对锅圈这样的农产品和社区餐食消费平台而言,是最大的机遇。躬身入局,就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好验证。
用产业化和数字化来助推乡村振兴,这是一条前景广阔但无比艰难的道路,板凳要坐十年冷,锅圈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还需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