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什么意思 贻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
同时,必须未雨绸缪、科学研判、做好预案、加强工作。要精益求精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结合新形势,对各项工作重新进行规划调整,切实把筹办工作的重点放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组织好赛事上来。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缮。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好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未雨绸缪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鸱鸮》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写给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一首寓言诗。因为周公、太公、召公等协助周武王灭商功绩显著,就留在京城辅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姬诵被拥立为王,即周成王,这时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但是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权,引起成王怀疑。周公为了制止流言,就离开了镐京。
殷商后人武庚见周王室出现矛盾,就联络管叔起兵叛乱。周公在情急之下,写了这首《鸱鸮》,献给成王:诗中以鸟的口吻,传达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后来,周成王为之感动,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很快出兵平定了叛乱。
翻阅典籍,我们可以深切体会未雨绸缪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就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局面在安定时容易把握,在还未出现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对策,做事情之前要有认真准备,在事情还没有出现乱象的时候就要着手治理。
汇集了道、法、儒、名、兵等百家之学的《管子》,就明确提出“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孙子兵法》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可见事先谋划何其重要,正所谓“计熟事定,举必有功”。明代朱柏庐在其著名的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中,明确教导后人:“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个道理,在《礼记·中庸》也有相关的表述,那就是几乎妇孺皆知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够成功,如果没有准备就可能失败。毛泽东在著名的军事政治著作《论持久战》中明确引用这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未雨绸缪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1949年春天是个重大历史转折点,革命胜利触手可及,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科学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项方针政策。毛泽东未雨绸缪,估计了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及时地警告要防范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此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为我们党走好革命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早在此前召开的七大上,毛泽东就以未雨绸缪的思维,列出17条困难,提醒我们不要吃亏。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一文,就是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作的闭幕词,号召全党同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回顾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都可以看到未雨绸缪的治国理政方法,背后是我们立足现实、科学研判,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实践一次次证明,未雨绸缪、科学研判、做好预案、加强工作,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方法。(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