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火的北大数学天才“真面目曝光”,我们都被骗了:醒醒吧,什么天才!
文 | 江小刀 · 主播 | 赏新晴
本文首发小十点
北大老师,这么平平无奇?
在你心里,北大老师是什么样的?
最近,这个全网刷屏的视频,“颠覆”了大家对北大老师的印象。
一瓶水,两个馒头,头发凌乱,声音还不太洪亮。
这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90后韦东奕,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90后就能在北大当教授,水平之高可以想见。
而且北大的助教含金量很高,录取标准直接对标全球前50的名校,放到一般985高校基本是正教授+博导的水平。
有网友评论:这才是应该被宣传报道的天才,是孩子最应该追的星。
“北大扫地僧”韦东奕彻底火了,我忍不住思考:这样的天才少年究竟是怎样练成的?
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
究竟有多厉害?
有网友说,培养韦东奕这样的孩子,父母肯定下了不少功夫。
事实上,在韦东奕18岁获得奥数金奖时,他的父亲曾接受采访时说:“完全是尊重他的兴趣,有兴趣他就自己爱学,全力支持就对了。”
韦东奕的妈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也说过,他从喜欢数学到获奖,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只有咱们做父母的明白,让孩子“顺其自然”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而韦东奕后来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的真理。
韦东奕14岁时,被山东师大附中教室张永华老师发现其惊人天赋,便获得了破格进入附中奥数班的资格。
15岁,他入选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他在数学方面的强大,令队友、教练叹服。
要知道,集训期间共有8场大考,每次要在4小时内解3道题,共24题,而当时国家奥赛金牌得主的最好战绩,是4小时内完成2道,韦东奕24道题完成了23道半。
2008年,他参加第49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一直被认为是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比赛。)
韦东奕拿了满分,获得了金牌,也让他一战封神。
最神奇的是他用仅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国家队教练三个小时才能解答出来的地狱级难度的数学题。
而且,他解题的所有方法都是自创的,比标准答案还要简洁许多,被人称为“韦方法”。
第二年,韦东奕带着他的光辉战绩,又参加了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再次获得冠军,那一年,他才高二。
两次夺冠之后,北大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往常,优秀的学生都是高三才能被保送,而韦东奕却在高二的时候就获得了北大的保送资格,真破格录取了。
来到北大后,韦东奕在大学当中继续着“开挂”人生。
2013年,在“丘成桐数学竞赛”中,在决赛中,韦东奕毫不费力地斩获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个人全能金奖以及周炜良银奖。
这意味着他以一己之力,碾压了北大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科大。
一个人扛起一个学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后来,老师都是这么介绍他的:
“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韦东奕。
如果连他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2014年,韦东奕本科毕业后,哈佛,斯坦福等常青藤名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甚至不惜为他百年打破校规,提出只要他愿意去,连英语考试都不必参加。
但韦东奕还是婉拒了,继续留在了北大。
红了之后的韦东奕引起了网友的讨论,北大更是亲自发声:“请不要过度打扰韦东奕。”
真“国宝级”人物了。
但这样的人物除了敬佩和赞扬,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第二,就是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
天赋可遇而不可求,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天赋就忽略了他付出的努力,他为数学付出的努力是他人难以想象的。
他的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东奕是一个拥有敏锐数学思维且极具有天分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有天分是老天爷的恩赐,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把天分变成长期拥有的能力。
知乎上有位韦东奕的同学@静水深流透漏,韦东奕的勤奋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韦东奕的勤奋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他博士期间到现在,每天都是保持十多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宿舍不开灯,也是在全心全意在想数学问题,时不时有进展的时候,还可以听到他开心得笑。
知乎之前常说比学霸更强的是不怎么学习还能考满分的学神,但是这到了数学研究是行不通的。纯数学发展到如今,早已经不是光靠天赋就可以推进的,不投入大量时间是不可能取得进展的。
我们都崇拜天才,渴望成为天才。
但天才是天赋、兴趣和坚持努力的结合体,缺一不可。
每个人的天赋不一,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天赋上的缺陷,这才是普通孩子的破局之路。
"天才"这两个字,是最唬人的
网友对韦东奕的天才称赞,让我不由得想起去年引起全网关注的年薪201万的“天才少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张霁。
同样的人中龙凤,同样的年少有为,也同样被人称为天才少年。
但这位拿到华为最高档的少年,真的不是天才。
2008年,张霁高考失利,复读一年后,2009年,他考到了武昌理工学院,学习计算机。
没错,就是那所甚至很多武汉人都没听过的三本大学,是张霁复读了一年之后,才考上的。
高考失利是太多的人的经历,很多人也只是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但张霁却有着自己的计划。
大一开学不久,他就制定了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过英语六级、学好本科课程、考研考博。
当你确定目标的时候,最难的部分其实已经完成了。
大学四年,他各科成绩都排名前列。
于是,他顺利考上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3年后,张霁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
华为最看重的论文和专利,一开始并不是张霁的强项。博士一年级时,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这是他被杂志拒稿后,整整修改六次后的成果。
“不要轻易放弃。”张霁说,“你会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继续坚持,这就是收获。”
就这样,他从曾经的那个复读生、三本生,一步步逆袭到了今天这个样子,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天才少年”。
但他成长成“天才” 的每一步,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哪里是天才,不过是韬光养晦之后的厚积薄发。
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
我们的孩子也许无法成为天才,但大多数孩子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超过别人。
因为大多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上拼天赋。能努力到什么程度,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每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的光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一位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
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看哭了大批网友。
“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扛不下去了,而支撑他前行的信念很简单: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黄博士在历经生活的苦难后,坚持着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现在在腾讯AI Lab就职,真正靠读书改变了命运。
一个人也许不能决定自己的起点,但可以凭努力,重新定义自己的终点。
一个“出身不太好”的孩子得有多不容易,他们的命运弱得像芦苇,一点点风浪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折断他们。
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把自己活成了光。
他们的世界本无光,他们把自己活成了光。
无数家长受到触动,把这位博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同时告诉他们:
心中有束光,就能活成那束光。
2006年,一名来自青海穷困村庄的男孩高占喜参加了《变形计》,当年,他家是全村最贫穷的家庭。
家里一年的营收都不到2000元。
短暂的交换之行,让他感受了城市生活的美好,更让他深刻地意识到:
“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才能走出这里。”
于是,在同龄孩子纷纷辍学的时候,他选择接受城市父母给他提供的学费援助,坚持刻苦读书。
在高考的时候他以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
后来,他还成为了一名国防生,担任过大学军训的教官。
从前那个贫穷,恐惧的14岁小孩,已经变成了栋梁之才。
有些人说,我们从出生就已经远远被甩下一大截,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去拼搏呢?
高占喜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只要愿意努力,心中有目标,一定能迎来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想跟各位家长分享几句心里话:
教育,是要拼爹拼妈的,但拼的更多是教育方式。
在物质上我们可以穷养,但精神上一定不能富养——
帮助孩子树立高自尊的心态和自信——勇敢追求你的目标,父母永远是你最强硬的后盾。
请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怨自艾,你需要做的是更加自信,更加努力。
普通家庭的孩子,需要比任何别人,都更加正视自己的欲望、野心、梦想,而不是在暴风雨面前自怜地哭泣。
请时刻记住,你的父母会为你鼓掌,更会为你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