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中华慈善日 - 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
国际慈善日简介
就像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的概念一样,提供了真正的社会结合并且为创造包容性和更具弹性的社会作出贡献。慈善可以缓解人道主义危机的最坏影响,是医疗保健、教育、住房和儿童保护公共服务的补充。协助推进文化、科技、体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它还促进边缘化和弱势群体的权利,并在冲突情况下,传播人类的信息。
国际慈善日的成立,旨在客观认识并动员全世界人民、非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者通过志愿者和慈善活动帮助他人。
选择9月5日,是为了纪念在加尔各答逝世的特里萨修女,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贫穷和苦难是对和平的威胁,献给为克服这一问题而做出的努力"。
国际慈善日由来
著名的修女、传教士特里萨,1910年出生时名为Agnes Gonxha Bojaxhiu。1928年,她去了印度,在那里她致力于帮助穷人。1948年她成为印度公民,1950年她在加尔各答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因致力于帮助穷人而闻名,将毕生献给了这一伟大事业。
在超过45年间,她先后在印度及其它国家救助过穷人、病人、孤儿及垂死之人。包括为最贫穷的人和无家可归者提供收容所和家。与此同时,她指导仁爱传教修女会扩张。她的工作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广受好评。特里萨修女收到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和平奖。特里萨修女逝世于1997年9月5日,享年87岁。
中华慈善日发展历史
2015年11月,在审议慈善法草案时,针对慈善法草案规定每年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有常委会委员提出不同意见。
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慈善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新的修改稿拟规定“中华慈善日”为每年9月5日。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将每年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于2016年9月1日施行。
2016年9月,各地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迎接首个“中华慈善日”的到来。
2017年9月4日,民政部于举行了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开通仪式。
2018年9月5日,民政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社会有奖征集“中华慈善日”视觉识别系统(LOGO)设计方案。
2019年9月2日,民政部在第四个“中华慈善日”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中华慈善日”标志。
中华慈善日历年主题
2016年
以法兴善,助力脱贫
2017年——2018年
慈善聚焦精准扶贫,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2019年
慈善聚焦脱贫攻坚,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2020年
决战脱贫攻坚,助力疫情防控
2021年
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
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
“仁者爱人”“乐善好施”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精神,设立“中华慈善日”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与国际慈善事业接轨。
行善之事,一年365天都可以做,但设立‘中华慈善日’,具有神圣感和仪式感,更能唤起民众的精神共鸣。(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文卿评)
在法律上把慈善日规定下来,体现了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有助于形成“全民慈善”的局面。“慈善日不一定要让大家捐多少钱,而是通过对千百年来慈善文化的回顾,通过对慈善法和慈善事业的宣扬,激励更多人为慈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秋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