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敏-从历史走来
——所思,所见,尽在画语者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 观念。
艺术分为以下八大种类: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戏剧、电影。
在创作上,各类艺术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契合,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体验。
艺术可以实现时光的穿越,让我们看到时间的暂停和叠加。从中探索到与我们自身的相似与差异。
艺术仿佛并没有直接担任发展方向的指导角色,但却一直在给人类的未来寻求更加广阔的可能。
《石窟雕像》53X38cm 张建敏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而龙门石窟数量之多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渡》 42X30cm 张建敏
《傩戏》四尺斗方 张建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六尺 张建敏
傩仪由天子所命的庄严祭祀,渐变发展到民间,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个阶段。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傩戏》四尺 张建敏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傩戏》八尺 张建敏
2006年至2014年,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万载开口傩、鹤峰傩戏、恩施傩戏、 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 临武傩戏、庆坛)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傩戏》六尺 张建敏
《花溪青苗》53x78cm 2021 张建敏
《贵安新区新年地戏》 尺寸78 x108 cm 张建敏
《贵州地戏 》77.5x109CM 张建敏
《彝族图腾》31X41cm 张建敏
《博物馆印象》 水彩 78x53cm 张建敏
《凝视》半开 53x78cm 2021 张建敏
《记忆的维度》78x54cm, 2021 张建敏
《静物写生》78x53cm 张建敏
《骸》53x78cm 张建敏
《貔貅》 31x41cm 张建敏
《红伞》53x78cm 2021 张建敏
——画家简介——
张建敏,贵州人,1976年11月1日出生,贵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问学者。美国AWS水彩协会会员,写生中国中国国画写生俱乐部贵州理事,贵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核心期刊等论文20余篇,第一著作权人申请专利20余项。个人作品入选国内外展览50多次并多次获奖。作品曾被人民日报、今日头条、众望新闻、天眼新闻等媒体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