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粮米香酒怎么样(茅粮米香酒42度多少钱)
茅粮米香酒怎么样?在中国,粮食酿造的酒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在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酒曲,用酒曲酿造造出酒来,后来又发明了蒸馏技术,这些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1、清代的东乡血案是如何收场的?
东乡血案是晚清轰动朝堂的大案。由于案情复杂,牵扯官民无数,被后世与“杨乃武案”和“刺马案”并称为“同光三大案”。
引子
东乡血案的起因是百姓反抗苛捐杂税。
清朝自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后,农民只需缴纳地丁银一项税收。
由于百姓手里大多是铜钱,纳税前需兑换为白银。故此朝廷规定了兑换标准:一千文制钱兑换一两白银。
但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官吏们往往巧立名目,赠派各种苛捐杂税,并私自提高兑换标准,借此压榨百姓。
东南各省是清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地,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东南陷入战火,加之列强入侵,清朝中央财政近乎崩溃。
为弥补庞大的军费开支,清廷加重了西南地区的赋税,其中以四川省最为严重。
百姓们每年除缴纳地丁银外,还要加征“津贴”和“捐输”,官府还自行征收“杂费”。“杂费”的征收金额超过正税十倍以上,百姓们苦不堪言。
由于税收实在太重,普通人家几乎无法按时缴纳。绥宁府东乡县(今达州宣汉县)一些豪强大族便组成捐纳局,每年先向官府垫缴各乡赋税,然后再向乡民征收银两。
官府认可这种做法,全县税收由捐输局负责,并从全县四十八场镇中每场公举一人进局,称为局绅。
局绅们向百姓征收时不断增加各种杂税,提高铜钱与白银兑换标准,种种额外加征,被百姓统称为“浮收”。
局绅们要求百姓先完纳浮收,再缴津贴和捐输,然后才允许交正税地丁银。如有人不顺从,官府便治以抗粮之罪。
浮收无律可循,从不公示,没人知道捐纳局从中榨取了多少民脂民膏。
东乡围城
东乡县陈家坪有个监生叫李金良,他多次谋求局绅位置不成,便与十多名不得意的地主联名写状,告东乡局绅垫缴浮收,破坏朝廷税制。
他们凑钱让袁廷蛟带状去京城递状,欲把东乡局绅们铲除。
袁廷蛟居住在东乡县袁家坪,是受苛捐杂税压榨最深的普通农民。他于同治十一年八月来到京城,朝步军统领衙门递了状纸。
步军统领衙门把他押解回川,交四川总督处理。
总督吴棠大怒,将李金良杖打一百,枷号三十日;袁廷蛟杖打九十,枷号二十五日。
如此一来,二人与局绅的关系越发紧张,更多无法进入捐纳局的乡绅与李金良联络,支持袁廷蛟继续告状。
袁廷蛟于同治十二年向东乡知县长廉状告局绅王宗恩,冉正江,向若璠等十三人私加捐税。长廉指责他诬陷,很快驳回指控。
袁廷蛟又来到成都控告,四川总督吴棠令绥宁府和东乡县查复。
局绅张裕康本是绥宁府候补知府,在他的运作下,各级官僚们都不认真查办,一味拖延时日。
局绅们找到李金良,同意他进入捐纳局,负责陈家坪的赋税征收,李金良如愿成为局绅一员,便不再上告。
袁廷蛟却誓与捐纳局对抗到底,他再次向总督衙门呈控,要求官府清算粮账,制定正规的纳税章程。
在局绅势力干涉下,这次呈控仍以失败告终,但袁廷蛟为民请命的义举却赢得普通百姓的支持。
光绪元年三月,袁廷蛟率三十名百姓到捐纳局要求公布历年浮收账目,众局绅破口大骂,将百姓们赶走。
五月十九日,愤怒的袁廷蛟聚集七百多人,要进城清查浮收账目,知县长廉下令城门紧闭。
百姓们在护城河南岸的观音崖上竖起“粮清民安”的白布,并朝城内不断呐喊!
百姓门在城外坐守了三天,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长廉忙向绥定府告急,知府易荫芝得知情况后,忙派邻近东乡的太平知县祝士棻前去调解矛盾。
祝士棻来到后,袁廷蛟和众百姓诉说了多年来捐纳局的恶行,请求官府清查历年赋税,并降低苛捐杂税。
众局绅等祝士棻入城后,绝口不提降税的事,反请求他捉拿刁民。
祝士棻调解无效,易荫芝只得亲自来到东乡县。
他向百姓许诺:从明年开始减征捐税,并准袁廷蛟和东乡局绅一起到府衙清算历年粮账。
有了知府的承诺,袁廷蛟和百姓们纷纷散去。
围城事件平息后,易荫芝命袁廷蛟与众局绅前来清算账目。
局绅王宗恩欺骗袁廷蛟,说知府命他到各乡同该乡局绅核查完毕后才可到府,袁廷蛟受骗返回。
王宗恩又雇人假扮官差,四处扬言捉拿袁廷蛟等,大家更不敢前往绥宁府。
绥宁府则因其袁廷蛟不能按期前来,清账之事便不了了之。
波澜再起
光绪元年十月,长廉任满调离,改由庆符知县孙定扬署理东乡县。
孙定扬与局绅们商议后,将东乡银钱兑比提高到四千七百文铜钱换一两白银,并派差役朝各乡催收欠税。
此番举动,让百姓们再次愤慨起来,他们公推袁廷蛟为代表,要找各局绅清账。袍哥头目吴奉山和盐枭马洪仑也带各自的弟兄加入。
百姓们要免除杂税;吴奉山想趁乱抢劫;马洪仑则预谋攻入县城营救被捕的私盐贩子;三股势力汇集在一处,形势变得复杂起来。
十二月初十,官渡场团练团首李开邦,吴芳体命局绅梁天贵请袁廷蛟等人前来核算粮账。
袁廷蛟带着九个清账代表赶来,由于天色已晚,梁天贵安排他们在文昌宫歇宿。深夜,李开邦命人火烧文昌宫,袁廷蛟等人惊醒逃出。
李开邦和吴芳体鸣锣聚众前来捉拿,并污蔑袁廷蛟纵火。袁廷蛟侥幸逃走,其余九人则被砍成重伤。
挫败袁廷蛟等人后,吴芳体和李开邦对来场卖米的百姓每斗抽米一升,称为“团费”。乡民王英祥带头抗抽,并聚集数十人痛打吴方体等人,二人见群情激奋,只得忍下这口恶气。
光绪二年正月初三,袁廷蛟带上百人到官渡场报仇,李开邦等人早已躲进县城。吴奉山就带人砸毁了场上的盐店和花行,并劫掠众局绅的家。
百姓聚集在官渡场一带,扬言要捉拿害民的局绅。
局绅们纷纷躲进县城,并向孙定扬报告,说袁廷蛟勾结会党聚众抢劫。
孙定扬派张裕康带数百兵勇前去探查,百姓们见局绅带着官兵,纷纷跑到山梁上大声谩骂。张裕康跑回县城,谎称袁廷蛟聚众谋反,请知县派兵剿灭。
孙定扬要亲自领兵下乡探查,局绅张裕康,冉正杓阻拦道:“东路一带暴民众多,且窥伺县城已久。大人一去,袁廷蛟党羽定会攻打县城。”
孙定扬大惊失色,只得派把总许安国带兵去官渡场,许安国十分害怕,走到中途便率众返回。
张裕康与李开邦等人将城外局势渲染得异常严重,撺掇孙定扬进请兵剿匪。
孙定扬便向绥宁府报告:袁廷蛟聚众抢劫,恳请剿办。
易荫芝得知后,赶忙派绥定驻军千总杨开泰,世职蔡启祥带兵一百名赴东乡查办。
杨开泰等来到距官渡场四十里的双河口时,百姓们误以为是局绅王宗恩雇佣的假官差,于是手持农具将官兵围住。
杨开泰见百姓们群情激奋,便令官兵放下武器,并留下旗帜,马匹,全队空手撤回。
孙定扬见杨开泰逃走,又写一道呈文:袁廷蛟抗拒官兵,夺取军火劫掠四乡,聚众三四千围城,县城危在旦夕。
易荫芝见呈文如此危急,一边向邻近的川北镇请求援兵,一边将呈文发往成都,请总督发兵助剿。
局绅冉正杓,张裕康,团首李开邦,吴芳体联名向四川总督呈控:
袁廷蛟勾结吴奉山抢劫场市,焚掠乡村。吴奉山等率数千人鸣锣吹筒,将各局绅住宅内器物,银钱,粮米,账簿等扫搂一空。恳请发兵剿贼。
四川总督吴棠接报,令提督李有恒率虎威营两千人,总兵雷玉春率武中营一千五百人,游击谢思友率裕字营五百人,会同东乡附近的川北官兵五百人前去平乱。
吴棠在发布完命令后很快便因年老多病而卸任,朝廷令四川布政使文格暂护四川总督。而一场惊天血案已然拉开了序幕。
东乡血案
光绪二年二月初四,谢思友的军队最先抵达东乡。袁廷蛟率百姓来军营投状,诉说东乡局绅的恶行,恳求谢思友回奏总督,下令减税。
谢思友见众人破衣烂衫,所谓的武器不过是些锄头,钉耙,便明白了其中的内情。他命百姓们莫再聚集,随后带着数十份状纸拔营回省,百姓们解散回家,袁廷蛟也返回袁家坪。
谢思友回到成都,向文格上报了东乡的情况,请求下令撤回其余人马。但文格认为出兵是前任总督下的命令,自己不愿干涉。
二月十四,李有恒率两千绿营兵赶到东乡,其余各部陆续赶到。各路人马共计四千五百人,皆由李有恒调遣。
众军汇集后,李有恒令部将刘道宗,李光岳率兵进驻厂溪,官渡。官兵们一路公开抢劫,蹂躏妇女,与土匪一般。
百姓们惊恐不安,纷纷传言官兵要屠戮各乡,鸡犬不留。
刘道宗率部进入官渡场后,众局绅也赶到军营要揭发“乱党”。
恰值三月初三赶集日,李开邦和吴芳体发现王英祥在场内,便诬告他是袁廷蛟党羽,刘道宗派兵将王英祥捉拿入营。
王英祥的哥哥王盛祥见状,便向场内百姓求助。众人知道官兵不讲理,便爬上山梁喧嚷,要求放人。局绅们便趁机污蔑众人都是乱党,正准备进攻军营。
刘道宗大怒,率军抄杀上山,王英祥兄弟及数十人丧命,老幼妇孺皆被追击跌落山崖。
巴蜀自古有结寨自保的传统,东乡县内分布着许多避难的硐寨。官兵杀人的消息传到各处,百姓们更加紧张,纷纷带细软和粮食入寨。
袍哥首领吴奉山见官兵来势汹汹,连夜逃往外县。马洪仑则逃入凤头寨依附寨内富户唐乐籍。
袁廷蛟被污为乱党首领,忙带着儿子连夜逃离了东乡县。
百姓山上入寨,本是躲避祸乱。众局绅却向李有恒诬告:袁廷蛟率乱党据寨,谋逆之心昭然若揭。
李有恒对真相不感兴趣,只想平乱建功。于是命局绅为向导,下令各军分别朝东乡境内的寨硐进发。
三月初五,李有恒率军攻打尖峰寨,百姓们紧闭寨门。由于入寨山路崎岖,加之百姓抵抗,官军无法前进。
李开邦和吴芳体带官兵从寨后小路杀进,寨内三百余人遇害,仅有十余人受伤逃走。
官兵将寨内钱粮牲畜洗劫一空,又将附近村落纵火焚烧,掳走妇女二百余人。
这些妇女被关押在营中,家属拿钱来赎方可放归。
初七,雷玉春进攻千家硐,杀死洞内四十多名老幼妇孺,沿途村庄也被抢劫。
初十,李有恒攻打千金硐,由于百姓防守极严,官军未能攻破。
李有恒假意承诺,大军前来是搜捕逆贼袁廷蛟,绝不滋扰无关百姓。百姓们打开硐门后,全部被杀。
接下来,官军都采取诓骗的方式,攻破了小尖峰寨,斑鸡硐,灰包硐,巴壁硐等地。
袁廷蛟家人除老母李氏外,皆死于乱军之手。
局绅向若璠,冉正江和凤头寨唐乐籍有仇。他们得知盐枭马洪仑藏在凤头寨,便说马洪仑是袁廷蛟党羽,袁廷蛟肯定藏在凤头寨内。
李有恒派后营提督王照南攻打凤头寨。
三月十三,局绅们带官军杀进凤头寨,寨内上百人惨遭屠戮。向若璠带总兵刘楚华来到唐家抢劫,唐乐籍在内的主仆十三人被杀,女眷都被奸污。马洪仑则被擒回东乡县斩首示众。
半个多月内,官军攻破东乡道寨乡堡十二座,硐十八处,杀无辜百姓一千余人,奸掳妇女和烧毁民房的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由于何处都没有袁廷蛟踪迹,李有恒便命部下带人到东乡县周边到处搜捕劫掠。
受害百姓上告无门,惨不忍睹……
颠倒黑白
光绪二年三月二十日,护理四川总督文革将东乡戡乱的情况上奏朝廷。
文革的奏章是如此说的:
东乡奸民袁廷蛟,以抗税为由煽惑百姓。又勾结外匪吴奉山,马洪仑等人招兵买马,盘踞在黄金口,厂溪,官渡,程家坪,袁家坪,尖峰寨,虾耙口一带山寨。
大兵初到东乡,袁廷蛟到各营请求免剿,暗中却散播官兵要血洗东乡的谣言,致使百姓加入匪党自卫。
李有恒晓谕乡民只抓首犯袁廷蛟,受胁百姓散去大半。
吴奉山畏惧天兵,逃至开县被捕,他供认袁廷蛟等人意图反叛。
二月三十日,袁廷蛟率三千名匪徒直扑官渡场军营。李有恒令部将刘道宗迎击,众匪败回山寨,坚闭不出。
三月初三,袁廷蛟、王英祥等数千人布满山顶,炮响筒鸣,声震山谷。
刘道宗主动出兵,与李光岳、李凤友等部分三路扑上山顶,激战三个时辰,匪徒溃散,受伤坠崖涧者不计其数。日暮收队回营,查点十七名官军受伤。
官军大胜的消息传开,乌嘴寨匪徒捆头目王盛祥前来投降。
渊篼寨抗拒官兵,官军攻破寨门,杀死悍匪二十余人,缴获鸟枪,抬炮,刀矛多件,余匪跪求免死。
各寨闻风丧胆,赴营请罪,纷纷弃寨归家。只有尖峰寨,新寨倚仗地势险要,拒不肯降。
初五,大军进攻尖峰寨。寨内飞石滚木纷纷掷下,枪炮齐施,官军受伤多名。
李有恒遥望发现后寨无人防守,于是亲自率人爬上后寨,百长胡享清最先突入寨中,被守门悍匪砍伤。
官兵们义愤填膺,蜂拥而进,阵斩逆党三百余人。此战官兵阵亡一名,受伤三十名。
新寨贼人拼死抵抗,官军奋力仰攻,杀悍匪四十余人,生擒二人。
三月初十,后营提督王照南督队攻破千金硐,杀悍匪多名,余众投降。
南城寨,斑金硐各处匪徒纷纷弃械请降。匪首袁廷蛟趁乱逃走,不知所踪。
奏折最后,文格表示,李有恒已返回成都。东乡县留有一个营,绥宁府留有两个营,都在紧锣密鼓的缉拿匪首袁廷蛟。
掌广西道监察御史吴镇是绥宁人,东乡县出现叛乱后,他便开始密切关注,事情的真相也传入他的耳中。
光绪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他将听到的消息上奏朝廷,指责文格颠倒是非,并说所谓的平乱,其实是李有恒等人纵兵杀戮无辜!
此折一上,舆论哗然。
就在朝臣议论不休时,袁廷蛟父子来到了北京,很快被巡城御史抓住,随后移交刑部审讯。
进京鸣冤
袁廷蛟的供状经刑部转呈朝廷:
小民袁廷蛟,绥宁府东乡县人,今年四十岁,在县属袁家坪居住。
本县往年征收粮银,津贴,都有旧章可循。
同治三年,本县所属四十八场被王宗恩,向若璠,程有芝,梁添贵,李开邦等四十八人贿求县官按场设局,每场设绅一名,议定银粮,勒派捐输。
他们不断提升银钱兑比,任意增派杂税,却从不对外悬挂清单,因此乡民不服。
同治九年,全县百姓要求清算捐税,王宗恩等藏匿账簿拒绝清算。
同治十一年,百姓到府里,省里各衙门控告,都批示让县衙门清算。王宗恩等人贿赂县官,仍不清算。四十八场捐户商议进京告状。
同治十二年八月间,我在步军统领衙门呈控,被送回四川,交总督衙门审讯。
去年五月十九日,我同众捐户进城找王宗恩算账,长知县却关闭城门。
数日后,绥定知府易老爷来县里查讯,随后下令按旧章交粮,并勒碑永远遵行,要求王宗恩等人与百姓清算钱粮。百姓遵照示谕解散了。
本年正月,局绅们仍拖清账,还派人假扮官差捉拿我们。信任知县孙老爷在局绅的贿赂下,竟污蔑我们叛乱,并请兵围剿。
总兵谢大人统兵至东乡县,接了众百姓呈词后,很快便撤兵回省了。
但后来的李提督,雷总兵却率军攻杀各处寨硐,小民被污为逆贼,只得带儿子逃离。
后来,听说官军到处抢劫杀人,掳掠妇女。我便和九个逃难的乡亲赴成都躲避,途中四人被捕,其他都各自逃散。
我于六月二十九日到京,七月初四被捉拿。
王宗恩等局绅侵吞捐款,贿赂知县请兵剿洗,李有恒,雷玉春纵兵滥杀无辜,奸淫妇女,烧毁民房,抢劫钱粮;
东乡百姓没有造反,更没有向官军扑营,请朝廷为无辜之人洗脱冤屈!
慈禧得知后,下令将袁廷蛟押解回川,并催促新任四川总督李瀚章抓紧到任,会同文格确切查明,据实具奏。
李瀚章到任不久,便又奉旨改任湖广总督,彻查工作仍由文格全权负责。
包庇官军
文格很快奏报了复查情况:
袁廷蛟勾结外匪,起兵叛乱,前督臣吴棠调派大军到东乡平乱。李有恒率部掳掠妇女,但经查证,皆是谣传。
三月初破寨后,李有恒所部有散兵游勇抢夺百姓耕牛,李有恒已将耕牛还给失主,且将抢牛兵丁正法。
至于滥杀无辜,纵火烧杀之事,更是无稽之谈。
如果大军有不法行为,为何事后并无百姓前来控告。况且,李有恒回防后,士绅官民爆竹欢迎。
可见,这是袁廷蛟故意散布谣言。
谢思友初到东乡时,因为犍为县有土匪聚众滋事,省城官兵前去剿灭,城内兵力空虚,所以我将谢思友调回成都,并非他主动撤军。
谢思友的确诉说过东乡并无叛乱,但他拔营第三日便发生乱军扑营之事,可见谢思友也是被袁廷蛟迷惑了。
李有恒久历戎行,转战多省,同治三年经前四川总督骆秉章奏留在川有十多年。如果朝廷因为谣言处罚李有恒的话,恐会令军士寒心!
至于绥宁府和东乡县的官员是否有听任局绅把持税收,则有待审问。请将东乡知县孙定扬,长廉解职,接受调查。
复查奏折一公布,便引来官员们的质疑!
陕西道监察御史李廷萧斥责文格不辩是非,用已故的吴棠和骆秉章做挡箭牌,分明是用心险恶!
他建议朝廷另派大员前往查办,务求查个水落石出。
扑朔迷离
九月初四,都察院接到在京的四川籍京官,内阁,翰林院,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等衙门的同乡官员,及四川籍贡士,举人等共计四十七人的联名状。
众人呈控李有恒率部洗劫,滥杀无辜,并附上多条证据!
慈禧只得命文格重审,不得再有疏漏。不及后,朝廷正式任命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文格得知后,于十月二十一日上奏:
请将提督李有恒,提督刘道宗分别革职,一并交给新总督丁宝桢审讯。
慈禧同意,并把文格升任山东巡抚,调离了四川。
丁宝桢并非昏庸之人,但他是靠镇压太平军起家的,对反抗官府的民间力量抱有很深的偏见,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秉公查案。
光绪三年九月初六,丁宝桢经过一年的审讯,上奏了调查结果:
袁廷蛟以减粮为借口图谋私利,知府易荫芝不捉拿袁廷蛟惩治,任他带领百姓沿乡滋扰。
知县孙定扬到任后,以匪徒滋事,县城危急为由请兵援剿。前任总督吴棠派拨官军四千余人之多,严檄各营迅图扫荡。
李有恒等人到东乡后,先以安抚为主,声明只拿首恶,按兵不动。各乡百姓尚无十分惊疑。
此时,孙定扬与局绅议派次年捐输,还要提高银钱兑比,并在官渡场招募兵勇,要向场内百姓抽税,致使百姓与兵勇发生冲突。
袁廷蛟借此鼓动百姓扑营,官兵反击,大败暴民。各处百姓怀疑官兵要痛剿,纷纷退避山寨。
官军怀疑百姓武装顽抗,就用力进攻,杀戮遂至数百人之多。
奏折的最后,丁宝桢附上了处理意见:
袁廷蛟纠众围城,率众扑营,按谋反罪判斩立决;
东乡知县长廉不能革除整政,革职;
暑理东乡知县孙定扬处置失当,仓皇请剿,酿成大案,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绥定知府易荫芝做事糊涂,因已降职,免于处罚;
继任知府王元晋,继任知县周瀚未能禀报袁廷蛟闹粮,将领掳掠等事,请求交部议处;
提督刘道宗、总兵雷玉春率部杀伤百姓,属正常战斗伤亡。但治军不严,致使民间怨声载道。
请将刘道宗革职,杖一百,流三千里,发往新疆赎罪;
雷玉春革职,杖八十,发往军台赎罪;
李有恒身为诸军统帅,不能对部将严加约束,革职处分;
东乡军官许安国,杨开泰,蔡启祥等在带兵查办时,畏众潜逃,并丢弃器械马匹,懦弱无能到极点,一并革职;
局绅王宗恩,团首吴芳体等人并无勒派浮收,无罪释放。
前任四总督吴棠骤然调动大军,办理并非恰当,交部议处;
护理四川总督文格失察部队军纪,交部议处。
慈禧将丁宝桢的结论下发六部九卿议处,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
光绪四年正月,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弹劾丁宝桢轻纵李有恒,奏请改派专人查办此案。
二月初一,慈禧下令,改派两江总督李宗羲查明案情。
几经反复
李宗羲是四川开县人,熟悉川蜀民风民情,且为人刚直,是最佳的查案人选。
他接旨后,命随从乔装成百姓,悄悄来到东乡县调查。等地方官得知李大人驾到时,他已把事情原委弄明白了。
光绪四年六月初六,李宗羲上奏查访结果:
东乡赋税极其繁杂沉重,各项杂税竟十倍于正税。地方局绅提前垫银交官,然后利滚利地向百姓征收,乡民不堪承受,怨声沸腾。
袁廷蛟之所以没能到府清算税账,是受局绅们欺骗。
团首李开邦,吴芳体邀请袁廷蛟到官渡场,与局绅梁天贵算账。当夜却指使放火,诬告袁廷蛟抢场,并杀伤九人。
会匪吴奉山闻风而至,乘机抢劫场内店铺。
知县孙定扬听说官渡场滋事,不能亲自探查,却听局绅之言,贸然请兵剿匪。
大军进驻后,官兵在乡村抢劫,且强奸妇女,百姓们愤怒不已。
团首李开邦、吴芳体诬告王英祥为袁廷蛟党羽,官兵将他拘拿营中。王盛祥带人喧嚷要人。刘道宗便派兵出战,事后又污蔑为“乱党扑营”。
百姓纷纷躲进山寨,误会进一步加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东乡平乱之战”!
李有恒因为捉不到袁廷蛟,便分派官兵,以捕拿要犯为名到附近各县作恶。乡民李廷鸾,开县道林寺僧人普集,都死于官兵袭扰。
东乡局绅侵蚀捐税多年,团首李开邦,吴芳体与局绅向若璠三人,无恶不作,撒谎请兵,李有恒屠戮良民,此四人乃罪魁祸首,应严惩不贷。
丁宝桢知李宗羲的结论与自己相反,一面上奏坚持自己调查无误,一面竟派人将关押在成都的袁廷蛟父子毒死。
可怜袁廷蛟为民请命,最后却落得惨死!
由于丁宝桢和李宗羲各自坚持己见,慈禧只好派礼部尚书恩承,侍郎童华为钦差大臣,再往四川查办。
二人谁也不想得罪,调查了半年后,把丁宝桢和李宗羲的结论折中了一下上奏:
袁廷蛟的确聚众谋反;东乡县赋税十分沉重;李有恒等将领也的确抢劫杀人!
国子监司业张之洞看不下去了,他上书说东乡案事关重大,已有结论不能服人,建议刑部直接调查此案。
水落石出
慈禧太后对张之洞的上奏不得不重视,她终于下定决心,要查清案情。
光绪五年五月二十日,慈禧准张之洞所奏,令刑部直接调集相关卷宗,人证到京严审。
同时,令库伦办事大臣文格开缺来京,接受调查。
慈禧的重视令大小官员再也不敢敷衍了事,经过一个月的审讯,李有恒和东乡局绅们纷纷供出真相。
六月二十九日,刑部上奏了从袁廷蛟抗税到李有恒等人血洗东乡县的完整过程。
局绅们的丑恶,官兵的残暴,各级官吏的昏庸,全都暴露在最高统治者面前。
最终,刑部将东乡血案认定为官兵滥杀无辜,并附上处理意见:
李有恒,孙定扬拟斩监候,秋后处决;
东乡局绅张裕康,冉正杓怂恿请兵剿民,败坏局势,两人都是候选知府,革职后发配新疆,永不释回;
监生李开邦,吴芳体,贡生向若璠,三人都怂恿发兵,酿成巨案,革去功名,流放四千里,发极边充军,永不释回;
提督刘道宗,王照南、总兵雷玉春杀良冒功,革职后杖一百,发配黑龙江;
总兵刘楚华放任官兵作恶,致使唐乐籍全家毙命,革职后杖一百,徒三年再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游击方荣升将僧人普集打伤毙命,革职,后杖一百,徒三年再发军台效力;
继任知府王元晋,知县周瀚无能溺职,革职。
游击黄开泰,参将尹化龙,已革知县长廉,千总杨开泰,世职蔡启祥,已经病故的把总许安国,均免于处罚。
袁廷蛟虽无谋反行径,但聚众闹事,引发血案,拟判斩首。丁宝桢已将袁廷蛟并其子袁能柏毒杀于成都,已死毋论;
吴棠因已病故,毋庸再议;
文格对谢思友的劝阻无动于衷,又包庇李有恒等;丁宝桢轻纵罪犯,致使案情迷离;二人系封疆大吏,如何处置,奏请圣裁。
十月初十,朝廷批准刑部的所有判决,并将丁宝桢降为四品顶戴,留任四川总督戴罪立功;文格被革去库伦办事大臣职务。
东乡血案至此告终!
尾声
东乡血案虽然最终水落石出,但袁廷蛟早已死去。朝廷对各级官员的处罚也无法让无辜被戮百姓复活!
在那混乱的末世,百姓如同草芥。东乡血案正是清末社会混乱不堪的一个缩影……
百姓为纪念英雄袁廷蛟,流传着“袁公抗粮”的传说和戏文。
宣汉县有一尊袁廷蛟塑像,其状威武不屈,眼神坚毅,仿佛在向后世诉说着百年前那段惨烈的历史……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清代的东乡血案是如何收场的?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东乡血案的简要情况。
东乡血案
1864年,吓粑口(今南坪乡)农民袁廷蛟(?-1879年)不满县衙局绅浮加赋税,大力盘剥农民,与堂父李经良等人赴京控告,历尽艰辛,受枷号、责杖之苦,仍不屈不挠。
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聚农民700余人于县城南州河对岸观音崖竖"粮清民安"大旗,要求清算粮帐。
光绪
乡民增加到2000余人,这迫使绥定知府易荫芝答应清算粮帐和减赋。乡民散去后,东乡知县孙字扬设下陷阱,扣押清帐代表,污辱袁廷蛟聚众滋事,上奏清廷发兵剿办。于是,清军杀戮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孺1000余人,酿成了震惊朝野的"东乡血案",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冤案之一。
后来,经查实,沉冤大白,冤案制造者受到应有的惩处。这是一场"上京城,告御状,为民请命"的反贪除弊的艰苦斗争。
最后,袁廷蛟父母妻儿全被诛灭,但鲜血没有白流,其结果逼使统治者在东乡立下第二个"永不加赋"的铁碑。
巴山秀才
据了解,川剧《巴山秀才》就是以袁廷蛟的英雄事迹为原型创作而成的。
魏明伦
《巴山秀才》是由著名当代戏剧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和南国编剧,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等主创,是经典川剧代表作。
晚清光绪二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巴山连年干旱,知县孙雨田吞没赈粮,饥民百姓求赈不得,筹划上告,欲请老秀才孟登科代写状子,孟登科婉言谢绝饥民。
慈禧
孙雨田为了掩盖贪污罪行,抢先赴省谎报巴山民变。四川总督恒宝不查虚实,下札剿办。这时,孟登科逐步觉醒,但书呆气十足,不识官场奥秘,险遭杀害,幸有巴山歌姬霓裳救出了孟登科。孟登科痛定思痛,毅然抛弃功名,巧妙利用省试机会,在考卷上书写冤状。
张之洞
后来,主考官张之洞,与川督恒宝积怨已久,趁势借题发挥,回京直奏,震动朝廷,引起两宫内讧,迫使慈禧派遣亲王查办冤狱,平息民愤,并赐孟登科顶戴花翎、御酒三杯。但是,孟登科不知道这是阴谋,喜饮御酒,中毒而亡。
亲王
《巴山秀才》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2003年陈智林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在《巴山秀才》一剧中把"秀才"饰演的淋漓至尽,极尽完美地表演,获得了本届戏剧节的优秀表演奖,同时再次获得戏剧"梅花奖"。
2、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子龙还是那个子龙
很多人觉得赵云多亏了《三国演义》的渲染,方才显得英武不俗。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史书记载中,赵云依旧是英武不俗的。有人可能会立马反对,因为赵云一部分重要事迹记录在裴注《云别传》上,而《云别传》是只记录赵云的孤本史料,无法印证其真伪程度。
但我认为,信也好,不信也罢,史料存续不易,不可无据废弃。像《云别传》这样的野史虽然可信度不如正史,但是有必要列出来参考讨论,大家可以各自取舍,见仁见智。
△赵云
初出茅庐,表现不俗
赵云是哪的人全国人民都知道,常山赵子龙嘛!
再具体点说,就是冀州常山郡(国)真定县,也就是现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老乡可以在评论区打一波1了)
赵云早年出道,便是郡中推举出来的义从军首领,可见其人年轻有为,品行受乡人推崇。
当时冀州是袁绍的主场,冀州大部分势力都争相投奔。而赵云身为冀州人,却是选择了袁绍的对手公孙瓒。公孙瓒曾带有嘲讽地问赵云其中缘故,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局势混沌,要遭殃的是老百姓。而大人您的执政策略,在我看来是仁义的,所以才选择了您,绝对不是刻意忽视袁绍而偏私于您。”从这个对话中就可以看出,赵云早年就是一名有崇高政治理想的正派青年,而且这一点将贯穿他的一生。
在此之后,赵云便加入了公孙瓒军。然而公孙瓒并不是很器重赵云,只是作为一般的部将调遣。我推测,上段中赵云话回得大义凛然,但毕竟有些耿直了,让公孙瓒认为赵云是“只认仁义不认主”,再加上赵云又是冀州人,公孙瓒不能以心腹待他倒是合乎逻辑的事。
公孙瓒不重视,没关系!人家刘备重视。刘备曾与公孙瓒共同就读于卢植门下,所以,刘备早期曾依附在同窗公孙瓒处。公孙瓒派刘备去青州支援田楷时,赵云也被派去辅助刘备,负责掌管骑兵。刘备看人眼光很老辣,一眼就相中了赵云,于是便施展起拿手的“亲和大法”,逐渐与赵云熟识结交起来。
△刘备
后来,赵云以兄长去世为由,申请告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了,便握着赵云的手与其道别。赵云当时对刘备说了一句:“我终究是不会做有违德行的事。”
这次道别看似寥寥数语,实则信息量很大。刘备为何知道赵云请假回家后,将一去不复返?说明赵云根本不是请假回家,而是心灰意冷了,要脱离组织了。从赵云对刘备的忠诚来看,赵云不是那种朝三暮四的人。再结合赵云说的话,说明是公孙瓒变了,变得不守道义了,赵云这样耿直的外人,势必也不会得到公孙瓒的重用,所以赵云才毅然选择离去。而这也与公孙瓒后期的表现对得上,此人失了锐气,变得很是昏庸暴躁。
从龙故旧,信重有加
赵云返乡之后,再加入刘备阵营时,已是公元200年了。当时曹操、袁绍正在进行官渡大战。刘备由于之前被曹操击败,正依托在袁绍麾下。
刘备是公元194年下徐州支援陶谦的,那么道别赵云之事至少发生在此前,算起来约有6年的间隔。这期间赵云的活动事迹不详,个人推测可能是回乡隐居了。因为随着公孙瓒的势微,冀州已经全在袁绍的手中,赵云这个公孙氏旧将回到冀州大概率会被冷落。
上文说过,赵云是一个心怀抱负的人,对于天下纷乱不愿意坐视不理。所以,当赵云听说刘备来到了袁绍处,便投奔了过来。他来的理由一方面是刘备的“仁义”旗帜符合他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刘备又十分看重他,可谓是士为知己者死。从这里也能看出,赵云这个人是很重感情的,刘备这位旧日好兄长虽然遭逢低谷,但他仍是毅然追随,颇有一些后世的同志味道。
赵云投奔刘备后,刘备与赵云同床而眠。这其实不是刘备的专利,三国时期人们为表达亲近常会邀友人同床而眠,以方便二人迅速拉近关系,刘备尤其喜欢使用这招。而赵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暗中帮刘备募兵,这支班底后来随着刘备一同入了荆州。以上这两件事都足见刘备对赵云的欣赏和信任,不然是不可能轻易托付的。
蜀汉元勋,顶梁之柱
刘备在荆州被刘表防备,一直在新野驻扎,蹉跎了7年之久。赵云始终不离不弃,没有改投阵营,这就叫真金不怕火炼。其中的博望之战,赵云生擒了魏将夏侯兰。此人是赵云同乡,打小就相识,但赵云为了避嫌,将他推荐给刘备做军法官,与他保持距离,而不是自己留用。此事可见赵云为人之谨慎,时时处处能让领导放心。
△赵云
公元208年,曹操发兵大举南下荆州,刘备仓促南撤。由于曹魏精骑追得太急,刘备不得已连老婆孩子都扔了。赵云见状,毅然回马在乱军中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堪称是“三国夏侯婴”。(夏侯婴曾在逃跑的路上,坚持救下了刘邦的子女)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七进七出”的桥段。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赵云传》
虽然“七进七出”是小说的内容,但是在追兵紧追的情况下,大家都在急于逃命,赵云敢回身救人,最后还成功了,那肯定是要经历一番厮杀的,不得不说这是对他“武艺和胆魄”的最好佐证。何况,刘备抛妻弃子那是逼不得已,情况允许的话谁会乐意搞成这样?所以,赵云救回主母和后主那是实实在在的大功一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赵云救幼主
被曹操撵兔子般地追击后,刘备逃到了夏口。此时,刘备和孙权都陷入了事业大危机。好在赌上命运的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打赢了,刘备得以在荆州南部发展,赵云当时就负责攻略并镇守桂阳。赵云与樊氏的绯闻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樊氏是原桂阳太守赵范的寡嫂,赵范想要为赵云和寡嫂牵红线,被赵云以“同宗嫂夫人,不可不尊重”为由给拒绝了。其实这个理由只是一方面,赵云心中还认定赵范此人有异心,不可信任。后来果然让赵云说中了,赵范找个机会溜掉了,而赵云本人丝毫不受牵连。此事可以看出,赵云为人谨慎、做事有章法、思虑有远见。
到了入川作战时期,赵云前期留守荆州,任留营司马。这期间,东吴来的孙夫人(即传说中的孙尚香)骄横无理,可能是心情不佳,总是纵容手下犯法。刘备安排严肃稳重的赵云当内部纪律官,专门整治这些不法行为。后来孙权派人来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还试图带走刘禅,幸好被赵云和张飞截江拦下,否则孙权拿刘禅作人质,也够刘备闹心的。
入川作战中途,庞统突然战死,形势急转直下,赵云等人这才跟着诸葛亮一同入川支援刘备。众人在江州分兵,赵云负责从外水攻略江阳,最后与诸葛亮汇合于成都。成都拿下后,蜀汉基业初成,赵云身为元勋宿旧,自然是劳苦功高。
戎马忠贞,后世敬仰
刘备入主成都后,将所得房产田地分赐诸将,赵云见此进谏刘备说,天下还没安定,应该效法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不可贪图安乐,应该还产于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以后也好征调。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此事可再次看出赵云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是一个非常有毅力和追求的人。
△刘备集团入主成都
汉中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曹操提兵与刘备直接对决。赵云分兵给黄忠去北山劫粮,结果黄忠失期未归。赵云带着十几骑去查看,恰巧遇到魏军先锋,且战且退地退到了张翼防守的汉军营寨。赵云进入营寨,发现部将张著还在包围圈中挣扎,于是又再度冲杀入阵,救出了张著。此时营外魏军越来越多,张翼准备闭门坚守。赵云却不同意死守,而是要求打开营门,然后偃旗息鼓,装作有埋伏的样子。魏军果然上当,不敢冒进,开始撤退。赵云趁机发动弩箭追击,使得魏军在汉水边死伤颇重。刘备第二日,视察军寨,看到赵云的战绩,不禁赞道:“子龙一身是胆!”
△赵云
夷陵之战时,赵云劝谏刘备无果,在后方镇守江州重镇,随时稳定国内外局势。结果刘备惨败,败走白帝城,东吴众将纷纷踊跃要求进攻白帝,一举拿下刘备。陆逊本来也有犹豫,不过后面一听说赵云前来支援后,自知难以取胜,便果断要求追兵回撤,以防备曹魏偷袭。赵云虽不敢说是古代的顶级将领,但是为人勇烈而又不失稳重,陆逊的态度就说明赵云破绽极少且占据地利,东吴胜算渺茫。
刘备死后,赵云作为元勋宿将始终维护着蜀汉政权的稳定,是所剩不多的栋梁老臣。他最后一战是诸葛亮的一次北伐(228年)。由于错用马谡,一次北伐最终以失利告终。赵云与邓芝作为佯攻部队在箕谷对战曹真率领的魏军主力,实力悬殊下汉军败退。不过赵云亲自断后,撤退有章法,人员和物资几乎没有损失,体现出赵云对军队的控制力之强。
寿终正寝,不负平生
北伐败归后的第二年,赵云寿终正寝,追谥顺平侯。
综合史料来看,赵云脱离了《三国演义》依然是一名极为优秀的将领。他有武艺、有抱负、有毅力、有胆识、有操守,虽然不属于战绩旷古之名将,但也算是忠贞勇烈之干臣,这也是他为何广为民间所喜爱的根本原因。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在此感谢。
《三国演义》中,赵云白马银枪,位居蜀汉五虎上将,追随刘备辗转南北,战功无数。蜀汉建立后,又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以常胜将军的形象展示在人民眼前,那么在正史中,赵子龙又是什么形象呢?
郡国推举,投奔公孙瓒,结识刘备
易中天曾在百家讲坛中说,赵云相比于刘关张等人,出身比较清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云在历史上的出场,是受常山国推举,率领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
赵云从常山带去的人,极为英勇善战,因此被编入了公孙瓒的精锐骑兵白马义从中。因为常山属于冀州,当时冀州的大部分郡国,都纷纷投靠了袁绍,所以起初公孙瓒对赵云是有点怀疑的。
公孙瓒问赵云,冀州的人大都投靠了袁绍,怎么就你来投奔我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英明的主公,但是我们常山人商量后,认为我们应当追随施行仁政的人,因此我们就来投奔将军了。
赵云的这段对答非常有水平,体现了他的儒将水平,既称赞了公孙瓒,又显得不卑躬屈膝,很有气节,他们是奔着公孙瓒的仁政去的,也没有为了讨好公孙瓒而贬低袁绍。就这样赵云就留下了公孙瓒的帐下,追随公孙瓒四处征战。
当时在涿郡起兵的刘备已经依附在公孙瓒属下,赵云慢慢与刘备熟识并开始深交。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其实赵云在公孙瓒帐下其实并没有受到重用,因为不久后,公孙瓒派出刘备协助田楷与袁绍争夺青州。赵云跟随刘备出征,帮助刘备统领骑兵,如果赵云受重用,不可能将赵云派出去的。
在赵云随刘备出征青州后没多久,他的大哥去世了,赵云向刘备和公孙瓒请辞回乡。这时刘备就知道赵云不会再回到公孙瓒的帐下了,与赵云依依惜别,肯定也是交代了不少以后一起成就大事的话,就这样赵云结束了在公孙瓒帐下的短暂经历。
博望坡之战,义救夏侯兰
公元200年,刘备第二次占据徐州,被曹操率领大军击败,刘、关、张失散,刘备逃到了河北袁绍那里暂避。这时赵云也来到了邺城,与刘备会合,赵云接受刘备的命令,秘密招募数百士兵,以备将来使用。
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展开后,袁绍部下一团乱麻,吵闹不休,刘备担心受到牵连,于是向袁绍请求前往汝南骚扰曹操的后方,配合袁绍作战,袁绍欣然答应。
就这样赵云跟随刘备脱离了袁绍,在汝南骚扰曹操失败后,来到荆州依附了刘表,刘备被刘表任命屯兵于新野。公园202年,曹操派出夏侯惇、于禁率军攻打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双方在博望坡交战。
刘备派出少量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假装不敌向后败退,撤退后又烧毁自己的营寨,制造全军溃退的假象。夏侯惇上当,以为刘备无力再做,不听李典的劝阻,与于禁一起追击刘备。
夏侯惇、于禁率领曹军追赶到狭窄的山林的时候,刘备埋伏的军队突然杀出,夏侯惇、于禁应对不及,被打得大败。不久李典的救兵赶到,二人才得以逃走,此战赵云生擒了夏侯惇的部将夏侯兰。 夏侯兰是赵云的同乡,二人从小就认识,赵云了解夏侯兰的才能,向刘备求情,不要杀掉夏侯兰,刘备同意了赵云的求情,任命夏侯兰为军正。
长坂坡之战,杀入曹军,救出刘禅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次子刘琮率领荆州众人投降曹操。可恨的是,投降以后,才派人通知驻守在樊城前线的刘备,刘备自知无法抵抗曹操大军,守住樊城。于是带领部下向江陵撤退,企图依靠江陵抵抗曹操。
但是没想到,刘备路过襄阳的时候,数十万百姓自发跟随刘备,就这样原本可以快速行进的军队,因为百姓而行军速度缓慢。
同时曹操担心刘备率先赶到江陵,占据城池难以攻克,于是派遣曹纯率领五千虎豹骑追击刘备。曹纯率领的虎豹骑仅用一天一夜,就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军。
曹纯依靠精锐的骑兵,突入百姓众多,兵员分散的刘备军中,迅速将其击败。刘备因为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无奈之下仅带着赵云、张飞、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丢下了妻子儿女。 刘备等人跑着跑着,发现赵云不见了,当时就有人说,看见赵云往北边去了,应该是投降曹军去了。刘备一听大怒,拿起短戟就打乱说话的人,说“子龙不弃我走也”。
这时的赵云当然不是去投降曹军去了的,而且也不是慌乱中走丢了,而是看到刘备的妻儿都陷在曹军中,杀回去救人去了。赵云转身杀入曹军,根本不惧怕曹军精锐的虎豹骑,在乱军中寻找刘备的妻儿。终于将刘备的儿子刘禅和妻子甘夫人救了出来,杀出重围与刘备会合。
这一幕成了演义中赵云最出彩的经典,塑造出来在曹军中七进七出的传奇战绩。当然可能现实没有那么精彩,但一定比演义要惊险,因为精于骑射的虎豹骑可没有曹操下令的不许放箭的命令。同时这也再次说明了,赵云和刘备之间不亚于关羽、张飞的君臣关系,信任是刘备给追随他多年的同伴最好的回馈。
汉水之战,大破曹军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率领大军进入汉中,发起了与曹操争夺汉中归属权的汉中之战。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被黄忠阵斩,三月曹操率领大军赶到汉中增援,并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屯在北山脚下。
这是黄忠进入赵云营中,认为可以趁机夺取这些粮草,赵云为了安全起见,分兵与黄忠去袭取粮草,同时约定时间进行接应。
但是过了约定的时间,黄忠还是没有返回,于是赵云率领数十骑兵出营,前去查看黄忠的情况。出营没多远,赵云就遇上了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一次次冲击曹军阵列,且战且退,退入汉军的营寨中。
这时曹军也尾随杀到,张翼刚准备下令关闭营门,据营坚守,赵云进入后,果断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全军偃旗息鼓。赵云这一手可把曹军给惊到了,担心赵云有埋伏,于是向后退去。 赵云趁势命令全军出击,敲响战鼓,指挥军队向曹军射出弩箭,曹军大乱,自相践踏,中箭而死和坠入汉水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此战之后,曹操在汉中之战中彻底落入下风,已经无力再与刘备争夺汉中了,于是不久后便下令撤出汉中,汉中之战以刘备胜利告终。
虽勇猛无敌,但不乏智将、儒将的形象
首先赵云在蜀汉众多将领中,是难得的有战略和政治眼光的将领,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博望坡之战时,俘虏夏侯兰后,虽然他一心想救他,但是他却没有私自处理,而是充分地向刘备提出申请,由领导来出面解决,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水平。
第二个出任桂阳太守期间,投降的赵范想将他守寡的嫂子樊氏送给赵云,很多人劝赵云接纳,但是赵云坚决拒绝。认为赵范是被迫投降的,这个人不可信,最后赵范果真逃走了,体现了赵云清醒的头脑和看人眼光。
有人用这一点和关羽求秦宜禄的妻子做对比,说明了赵云的洁身自好和高风亮节,从这方面来看,赵云确实强很多。
第三个是刘备占领成都后,有人建议将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桑田赏赐给诸位将领,但是赵云坚决反对,列举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例子,认为现在大汉的敌人何止是一个,还不到安定下来,种地安居的时候。应该把房屋和田地还给百姓,安定民心为收复中原储备力量。赵云的主张获得了刘备的支持和认可。
第四个是刘备称帝后,准备大举攻打吴国的时候,赵云劝谏刘备,应该先集中精力攻打曹操,打败曹操后,孙权小儿还不是随意拿捏的。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当时赵云能说出这样一段劝谏的话,显示他极高的战略水平,个人曾一度怀疑这是诸葛亮私底下授意的,可能当时诸葛亮不是很方便劝谏,于是请赵云来说,但是以赵云之前的种种表现,他是有能力说出这些话的。
但是刘备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甚至因此迁怒与赵云,留他都督江州,最后在夷陵战败,更是错过了北伐最好的机会。
最后,很多人因为赵云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对阵名将的战绩,已经镇守一方的功绩,认为赵云的水平比较一般,其实这也是一种很不客观的说法。
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能看出,在蜀汉所有的经历中,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就只有关羽和张飞了。那么两个都派出去了,不得留一个在身边,万一遇上紧急情况,身边总得有个信任的人啊。刘备在世时,赵云一直都驻守在刘备的周围,基本担任御林军统帅,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这个职位可是不低的哦!
另外,刘备占领成都后,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这个将军的职衔不同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五将军这样的汉朝传统领兵将军。
但是从后世看,也同样位居重号将军,而且不久后赵云也身居四镇将军,正儿八经的蜀汉重量级将军,所以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可不像很多网友认为的一介保镖哦!
3、张飞大醉能吓退吕布,为何许褚酒后打不过张飞?其中藏着什么秘密?
张飞醉酒能吓退吕布,为啥许褚醉酒干不过张飞?
这有点可笑。张飞、许褚是两个体,性格、想法都不同,虽然两人都爱喝,也都有喝高误事经历,毕竟当时任务、耐受力、自身醉酒感觉,不会完全一致。俗话说得好,一醉解千愁,事实是,大量无度喝酒?,无外乎两种情形 : 一是大喜,极度高兴;二是大悲,借以浇愁。但不论大喜,还是大悲,只要喝高了,就会不顾一切,平时不敢干的,这会也酒壮怂人胆,啥也顾不得,何况猛人许褚、狠人张飞。
许褚醉酒敢战张飞,当时,是在汉中战场,曹操费尽心机,好不容从关中运到前线的军粮,经常被张飞、魏延带兵半路劫走,运粮官没法,报告曹操,请求把许褚派来押运,那时,曹军是主人,地位处于优势,曹操一口答应。许褚一到,运粮官很高兴,设宴款待,打算第二天再启运。许褚以时高兴,喝高了,酒宴上放出狠话,夜色朦胧中,坚持要上路。
果然,在一段险恶路段,早就得到探报,在这里恭候的张飞,大喝一声:“留下粮米,燕人张翼德在此”!此时的许褚,只好硬着头皮,行得战,不行也得战。何况两人以前有过交手,基本半斤八两,许褚虽醉,心里还是清楚的,并非醉的一塌糊涂,这一次,许褚带着几位铁哥们。张飞、许褚交手结果是,张飞一矛刺中许褚肩窝,许褚翻身落马,果不其然,几位铁哥们,不顾死活,一拥上前,拼死把许褚抢夺回来,虽说受伤,但不碍大事。
张飞不敢酒醉战吕布,是在刘备、关羽带兵出征袁术,张飞受任独守徐州时。因为张飞不顾陈登劝阻,执意强行逼迫部下曹豹喝酒,曹豹喝一次还不行,第二次曹豹拒绝再喝,张飞大怒,把曹豹打五十军棍。曹豹是当时驻扎小沛的吕布岳父,受责打怀恨在心,派人密报吕布,说刘备关羽外出,徐州空虚,叫吕布连夜来攻徐州,曹豹愿作内应,小沛距徐州只四十里,吕布骑兵霎时就到,曹豹从里面打开城门,把吕布接进城里。
张飞接到报告,当时醉得迷迷糊糊,提矛上马,出战吕布。因醉得太过,只应付几合,不敢再战,在十八骑燕将保护下,杀出城外逃走,曹豹见了,不知好歹,想报私仇,带一百多骑兵追了上来,在一条河边追上张飞,张飞看就曹豹,心头火起,只一矛刺曹豹落马。
张飞、许褚这两场战斗,从环境来说,汉中一战是在野外,虽然是夜间,但月光明亮,回旋余地大;而徐州在城里,施展不开。从张飞、许褚喝酒程度看,张飞是请了众部下、摆开拼命喝,轮流劝酒;许褚喝酒,是临时设简单夜餐,两人喝高程度有差异;还有,张飞内部出了叛逆,里应外合,曹豹对张飞的部署、军力都清楚,这些因素,显然对张飞都十分不利。许褚护粮时,条件完全与张飞战吕布不同。
综上所述,许褚、张飞的武力,正常情况下,半斤对八两,基本同一水平,至于张飞吓退吕布,那是因为 : 吕布自成了一方诸侯,地位的变化,促使吕布更顾虑面子,最怕的是张飞揭短、丢自己的人,并非怕张飞醉酒。当然,许褚若有与吕布交锋机会,估计吕布也不会怕许褚醉酒。不但不会怕,还欢迎,因为醉酒后,武力下降,更省力、更容易取胜。要说有啥秘密,这就是秘密。
战争并非单靠武力取胜,战斗双方也要考虑到对方技能、后台、品行、酒力,考虑杀死对方后的个人能否保全。当然,多数武夫在生死战场不需要考虑这些。但吕布尚有良知未泯,自己心理上也觉得占徐州理亏,对不住刘备,是故,吕布认为对张飞不能杀,对刘备家眷也要照顾,为来日留个余地,谁知道彼此能走多远?山不转路转,刘关张可不是善茬,刘备也颇有名声,还是不要做绝。并不是张飞醉酒反而吓退吕布。醉酒后李白可以诗百篇,张飞也是肉身,醉酒必然脑子不清,肌肉酸软,丈八蛇矛不能挥动如意,吕布趁机卖个人情,否则,杀死张飞,还有意义保护刘备家眷吗?
再说许褚运粮草却自大喝酒,被张飞杀败,这再正常不过了,曹操打败袁绍,也是因为守护乌巢粮草的淳于琼喝酒大醉导致不能清醒应战。关公温酒斩华雄,也是斩将之后喝酒,而且是一杯酒,战场戒酒是兵法军规制度,自古至今也没看到喝酒大醉却能打胜仗的案例。至于醉拳醉剑,也是似醉非醉,行醉意不醉,否则烂醉如泥,即使能耍,还不被清醒的对方钻了空子?回过头说张飞战醉酒许褚,那不是手拿把掐吗?本来不醉酒,哥俩也武功气力相差无几,全赖临场发挥。纵观三国演义描述,马超与许褚和张飞均连续大战,都是平局,说明张飞与许褚半斤八两。许褚醉酒失败还需解释吗?
4、水浒传中,如果宋江不招安,会不会成为一方诸侯?
不会,宋江之流之有小利,而无大志,用梦德评本初之言最恰,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则忘义
首先,北宋属中央集权王朝,并无诸侯之说。若此处所谓诸侯指的是割据一方的反叛力量,是可以的,毕竟《水浒》中所描写的梁山兵精粮足、猛将如云,从招安前屡败官军、招安后驱辽、剿三寇的赫赫战功就足以证明。凭借此无敌实力,倘若宋江想推翻赵宋取而代之、建立新王朝,也是可能的。
其次,话说回来,能不能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水浒》中的宋江从骨子里是忠于朝廷的,他反对的只是贪官污吏,在现行体制下搏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因此,上梁山是迫不得已,以梁山为本钱逼朝廷招安、从而实现个人理想才是宋江千方百计要做的。这就注定了梁山的最后结局。
再次,《水浒》是文学作品,书中人物、事件大都是作者虚构或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其实,写宋江归顺朝廷或推翻朝廷都是作者灵机一动的事,之所以作者选择招安,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一部宣扬推翻政府的作品是无法刋刻出版的。《水浒》成书于明朝中叶,元末朱元璋等人起事反元,打的就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江山正统的旗号。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朝是宋朝正统的延续,推翻赵宋统治即相当于推翻朱明统治,这类作品在当时绝对是统治者难以容忍的,非但无法面世,想想都是大逆不道。作者岂能为满足读者过瘾而给自己惹来灭门之祸?
最后,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没有施老爷子说得那么玄乎,只是一小伙暴徒占山为寇,没什么壮举,名将张叔夜一出马,很快剿灭伏法,只在宋朝史书上留下寥寥数笔。
5、历史上哪些书法家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
历史上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的书法家很多,不一枚举,历史原因社会阶层社会状态,个人秉性等综合原因使然。时过境迁社会变化被后来者追捧,是自然使然不足为奇,谢谢悟空邀请问题。
虽然说历史上的书法家大多并不富裕,但说到真正的穷困潦倒,最悽惨的大约要算明代的徐渭。
一生不如意
徐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仅三个月,父亲去世,不久生母改嫁,他与嫡母相依为命(嫡母即其父之妻,生母即其父之妾)。
20岁时,徐渭前往广东阳江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但是,聪慧的他,20岁至41岁之间,8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
后来朋友介绍他当了个小官,可不仅又得罪上司,于是精神分裂,也就是说,得了神经病。
此后,他先后以铁钉插入耳中、以铁锤砸碎gao丸、以斧头击破脑袋等,如此九次自杀,竟然不死。后又怀疑自己的第四位继妻与别人有染,将其杀死,他也因此入狱六年,后被友人救出。
此后,精神病与多种疾病缠身的他,靠卖书画及朋友接济渡日,72岁时,一代天才终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苦难和不幸造就了一代艺术奇人
徐渭的书法与绘画都很出名。他的写意画用笔狂放,笔墨淋漓,惊世骇俗,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用笔取法米芾,结体又有东坡意味,无拘无束,潇散风流。整件作品破锋、涩笔穿插,看似点画狼藉,却又笔笔遵从古法,散而不乱,到处充满矛盾却又能和谐统一。
去世后二十年,徐渭书法始得重视
徐渭的书法,看起来非常脏乱,一度难以让人所接受,直到他去世20年之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偶然看到他的作品,才惊觉其艺术价值,世人此时才开始研究和宣扬徐渭。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历史上书法家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棒的人很多,当中最为人们熟悉和最出名的当数唐伯虎!
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艺术造诣也很高,不过却并不风流倜傥,也不潇洒,而是悲情。其实年少时的唐伯虎生活还是很滋润的,不过,一切的转折点都在他进京赶考的那一年发生了转折。
唐伯虎的父亲只是个小生意人,学问也并不高。可是,觉悟却很高,几百年前就有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觉悟。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是也要花钱培养唐伯虎做一个读书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唐伯虎自身也是天赋异禀,聪明好学。
16岁的时候,参加了秀才考试,一举中第。
25岁的时候,却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孩子都在一两年之内相继去世。巨大的打击让唐伯虎一蹶不振。
29岁的时候,参加举人考试,考中第一名。
30岁的时候,唐伯虎进京赶考,不过这次赶考,却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是全国有名的才子,都认为他中第是绝对的事情,而在此之后,直至去世,他的人生都一直跌到了低谷。
因为在这次考试中,他卷入了“场案作弊案”而被抓入大牢,罢黜为小吏。从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子,到阶下囚的科场作弊。这个转折点,哎~后来回到家乡,也是遭受的全是冷眼和嘲笑,就连妻子也最终离开了他。仕途没有了,家庭也没有了,大好的前程也就此断送。走到哪里,周围遭遇的都是冷眼。自此唐伯虎才明白现实有多残酷,彻底绝望了。
从此他开始出现在了全国的花柳纸巷,开始酗酒。由于他的文采出众,才华横溢,很多风尘女子甚是迷恋他。所谓的风流才子的称呼,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但是人们不知道,在这个称呼的背后,是唐伯虎说不尽的酸楚。
因为名声在外,唐伯虎吸引了宁王的注意,宁王朱宸濠是明朝宗室,把唐伯虎拉拢到身边为自己办事。落魄的唐伯虎重新点燃希望,他离开苏州,来到江西宁王府上做事,但很快他发现宁王想造反,于是唐伯虎假装疯疯癫癫,甚至不惜脱掉衣服到大街上裸奔,以此证明自己已是一个废人。
唐伯虎靠装疯卖傻逃离了宁王府,回到苏州,继续他穷困潦倒的生活。
期间,他靠卖字画为生。
在苏州桃花坞里买了一小块地,盖了一间桃花庵,这里成了他最后的家,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民间传说在唐伯虎36岁那年,他在风月场合认识了名妓沈九娘,这位红颜知己陪伴他走过了余生。
1524年,一代才子唐伯虎去世,享年54岁。
临死前,唐伯虎留下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他死时,已经家徒四壁,还是好友祝枝山出钱把他安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