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二战前积极帮助中国强军,这样做不是增加敌对阵营力量吗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德国的援助下,获得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并且,为了使得这批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德国还指派了专门的顾问来到中国,以德国军队的训练方式,系统地训练中国部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均成功达到了德式标准,他们也成为了国军的王牌部队。
(国民党的王牌之师)
但奇怪的是,最终中国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国训练出的军队,用来攻打德国的盟友日本。那么,当初德国为何要帮中国强军呢?
一、中德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早在晚清时期,中德两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军事上的贸易合作。比如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所配备的装备,基本上都是从德国进口的。而北洋水师中的定远号、镇远号等战舰,其实也是从德国购买而来的。
只不过由于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渐膨胀,中德两国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后,威廉二世就立即电令舰队进入胶州湾。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山东胶州湾的99年租借权,以及山东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而在庚子年间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中,德国还是领头部队。
在20世纪开头的一段时间中,中德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但随着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国军队完全退出山东,中德两国的矛盾也随之消除了。
20世纪20年代,两国恢复了贸易上的往来。到30年代,中德两国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德国才停止了同中国在军事上的贸易。
(德皇威廉二世)
二、德国需要中国来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众所周知,德国在19世纪完成了统一,并渐渐成为了欧洲强国。但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国瓜分,德国什么都捞不到。因此德国只得将目光投向远东地区。本来山东青岛已经到手了,但一战的失败又让德国不得不双手奉还给了中国。因此,德国在一战后,改变了殖民地方略,转而在远东地区寻找一个盟友,以此来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利益。
那么,谁是最适合的盟友呢?
一开始,德国将目光投到了日本身上。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和日本眉来眼去,双方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协定,成功搭上了线。但当时的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的一个强国,其本身的野心就不小。希特勒清楚德日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绝不可能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因此,最终德国将远东盟友锁定为中国。
中国之所以被德国看重,一来是因为国力较弱,在便于操控的同时,又无法与德国抗衡。二来是地广人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比日本更加靠谱的盟友。只是由于时间太紧,没有能够成功发展起来。
由于日本野心过大,又四处闯祸。他们不仅把整个二战搞得一团糟,还把中国和美国都推向了德国的对立面。这也让德国在二战中后期相当难受。
(中德战争)
三、德国需要中国的资源。
德国对中国进行援助,当然不可能是无偿的。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工业、扩充军备,这肯定是需要大量资源的。而德国的国土面积狭小,根本就没有太多资源可供使用。他们只得向其他国家进口。
比如钨矿这种战略资源,就是发展军工产业的必需品。德国向英法等国求购,英法根本不卖。因此德国只能转而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贸易,但普遍价格较高。中国的钨矿资源非常丰富,德国便开始同中国洽谈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德国对症下药,将一大批先进装备输送到了中国,并且还附赠了训练顾问。那一段时间,德国的军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也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双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但随着二战的爆发,中德之间的贸易开始不断减少。到1941年,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两国的贸易彻底停止。
到了1942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失利后,西班牙等国坐地起价,将钨矿的价格不断抬高,而德国也只能咬牙坚持。这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德国开始在战争中各线崩溃。
(参考资料:《百年中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