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之子之二秦王朱樉
朱樉是朱元璋的二儿子,母亲同样是马皇后。至正十六年出生,只比大哥朱标小一岁,
洪武三年朱樉被封为秦王,封地为西安。之所以封到这个地方,是因为朱元璋要在北方构建一道防备蒙古余部侵扰的防线。朱元璋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但是蒙古实力并没有收到损害,在北方虎视眈眈依然有重新入主中原的可能。朱元璋信不过那些开国大将们,这项工作只能交给自己的儿子。从辽东到西北一共封了九位藩王,史称“塞王”,他们的工作就是枕戈待旦,时刻带兵出击蒙古,朱樉就是这九位塞王的一个。
朱元璋对朱樉还是给予厚望的,他将西北一代的军事大权全都交给了朱樉,并且下令所有大将都听从他的节制。
在开始的时候,朱樉的确没有让父亲失望,他每年亲自带兵巡边,所过秋毫无犯,没有随便杀掉一个人,附近的敌人对明军十分畏惧。
朱元璋对他很满意,于是授予他宗人令的职位。这个职务是管理所有朱姓皇族的最高职务,相当于老朱家代理族长的地位,由此可见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可惜的是朱樉很快就让父亲失望了。朱樉只比大哥小一岁,可是就差这一岁,各项待遇都不同。朱标是朱元璋的爱子,未来的接班人,因此他受到的待遇都是最好的,而朱樉就差了,样样不如大哥,或许是因为内心的落差以及父亲残暴的的基因的缘故,朱樉在西安成了一霸。
在王府里,朱樉因为小错就殴打官员甚至杀人,放纵小人入宫和他们厮混;越级建造府第,制造五爪龙床,编制后服。同时欺压百姓,利用地位与民争利,虐待军民,掠夺幼男幼女等等。
朱元璋接到这些奏闻很生气,马上将朱樉抓到南京。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考虑迁都西安成了备选,所以他让朱标去考察顺便调查朱樉的罪行。
朱樉在南京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他知道自己父亲的脾气,要是真发起怒来,就算亲儿子有可能都逃脱不了惩处,自己这次看来可真的小命难保了。
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大哥朱标回来了。
朱标关爱弟弟不忍心让他受到惩处,于是在父亲面前说了他不少好话,朱元璋气也消了,于是教训了他一番就让他回西安了。
朱樉回到西安第二年大哥朱标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大明储位空缺,按照常理,身为次子的朱樉和长孙朱允炆是储位的竞争者。但是朱元璋对朱樉之前的过错仍然耿耿于怀,丝毫没有考虑他,而是立了长孙,朱樉只能作为藩王镇守北方。
虽然朱元璋对朱樉的胡作非为不高兴,但是朱樉在带兵上还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于是在
洪武二十八年西北诸番叛乱时,朱元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朱樉,于是命他带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征伐叛番。朱樉也知道这是他立功赎罪的机会,现在没有大哥了,只能自己努力争取父亲的原谅了,对这次出兵朱樉格外用心,一路上所向睥睨,很快就把叛乱者打的投降,平定了战事。不幸的是朱樉因为征伐过程中露宿山野时得了疾病,回到西安后很快就去世了,这一年朱樉刚刚四十岁。
当次子死亡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朱元璋格外冷漠,并没有几年前长子死去的时候那样悲伤。朱元璋给儿子写了一篇祭文作为对儿子一生的评价和盖棺定论。在祭文中除了赐谥号,安排葬仪外,大篇幅罗列了朱樉的罪状,并严厉的说道: “观尔所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也就是说朱樉至死都没得到朱元璋的原谅,甚至被父亲认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
朱樉陵墓,源自网络
后人
朱元璋给二儿子定的辈分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朱樉值得一提的逸闻是他的正妃,是元朝河南王王保保之妹,而这个人正好与金庸的著作《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身份一致,以至于在网络上经常被人提起。
朱樉死后其后人一直生活在陕西南部,秦王爵位一共传承了十八位,以及十五位郡王和数不清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同其他藩王相比朱樉后代在承袭秦王爵位上很艰难,多位秦王都是死后绝嗣,没有办法只能到同族中找血缘最近的继承,因此秦王多次旁支承继,甚至于爵位最低的第八等奉国中尉都继承了亲王的爵位,旁支追封的秦王就达到五位之多。
明朝末年,在位的秦王是朱存枢,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朱存枢被俘,后来这位末代秦王和他的宗族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流传于世,相比都隐姓埋名生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