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旅顺日俄战争遗址的见闻
本篇内容主要是关于日俄战争军事历史。此张照片是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第三军司令乃木希典大将。此人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作为日军旅长,指挥日军攻陷旅顺,并纵容部属对旅顺进行屠城。日俄战争期间,指挥日军第三军攻陷俄军旅顺要塞。是个两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日俄战争的肇始,可以追溯至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有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的相关条款。
但彼时,俄国已有染指中国东北的“黄俄罗斯”计划,如果坐视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必将对其向远东扩张造成极大障碍。因此,俄国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压,进行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要求日本向中国归还辽东半岛。
彼时的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但毕竟因国小民寡,以小搏大,消耗很大,国内已经危机四伏。即使获得清廷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消化转变为国力也需要时间。因此以彼时小国寡民、筋疲力竭之日本,断断不敢与硕大的北极熊叫板。还有重要的一点,彼时亚洲国家都有“恐白症”,因为现代科技、军事均起源于西方,黄种人还没有战胜过白种人的先例,和白人叫板,日本人和洞房花烛夜的新娘子一样,还需要过心理建设的坎儿。
所以日本于1895年11月被迫吐出已经吃进口的辽东半岛时,气急败坏地逼迫清廷交出3000万两的“赎辽费”,悻悻而返。
俄国人以功臣自居,强租了旅顺、大连港。俄国人虽然有海参崴军港,但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借助破冰船才可通航。获得旅、大后,俄国在太平洋就有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之后,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同时,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为名,征调13.5万余官兵,编成四个军,大举入侵我东北地区,其目的是独吞我东北三省。当参加八国联军的其他帝国主义侵略军撤出北京后,在中国东北的俄军仍赖着不走。后迫于压力,俄国口头承诺撤军。
但是,俄国人一则不愿意吐出吃到嘴里的肉,另一方面又出于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于是于1903年8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接着又重占奉天。 这样,俄罗斯终于摆出了一副独占中国东北,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
而此时,日本以俄罗斯为假想敌,已卧薪尝胆接近10年时间,自觉羽翼丰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国际环境方面,欧美列强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和利益诉求。俄国想独吞中国东北,未免想的太天真。
其中以英国为甚。英国孤悬海外,国家的长期政策就是“打老二”,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强国,如果有这个苗头,就联合其它国家打压一下。拿破仑的法国、希特勒德国,以及沙皇俄国在这次日俄战争中都吃了英国的亏。俄国占领东北后,英国和日本迅速结盟。
当时欧洲大陆俄法结盟遏制德国,所以法国希望俄军留在西边多多益善,而不是远东,因此虽是盟友,对俄军在东边开战态度消极。德国则正中下怀,怂恿俄军开战,俄军往东边来了,西边对德国本土的压力就小了。所以国际环境方便,对俄国基本都是不利因素。
就俄日两国而言,日本虽然闷头发展了10年,但是日俄开战前,出于国力巨大差距的考量,日本国内关于是战是和仍然扰攘不止,顾虑重重。
国力差距是明显的,彼时俄国的人口1.4亿人,日本只有俄国的零头4400万人;年财政收入, 日本,2亿5千万日元,俄国20亿日元;1904年俄国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日本常备军仅20万人,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实际上动员了118.5万人)。
但日本之所以和俄国开战,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俄军主力都在西边,在远东地区不过10分之一左右。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段还没修通,兵员和后勤补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俄国国内政局动荡,俄国当局希望通过一次战争的胜利来转移国内危机,战争目标不明确,力量就不容易凝聚。
而日军因为地利的原因,后勤便利,士兵训练有素,最主要的是日本举国一致,认为这是一场赌国运的战争。所谓“上下同欲者胜。”
总之,俄日双方都认识到,鉴于世界局势和实力消长的对比,开打越早,对日本越有利,对俄国则反之。开打越早,日本可以形成局部优势,或可侥幸。
所以,在俄国虚与委蛇,以拖待变的时候,日本按照自己的节奏,首先发难。1904年2月8日午夜,日本以偷袭驻扎在旅顺港的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
日俄战争由一系列会战组成,有兴趣的大家可以找来资料慢慢看。
但精华在旅顺争夺战(203高地争夺战),以及对马海峡大海战。
这就是著名的旅顺口,入口处仅可容一艘大型军舰出入,口内为良港,两边山上原有俄军炮台。原为北洋水师重要基地,甲午战败后为日军短暂占据。“三国干涉换辽”后,由俄国租借,为俄军太平洋分舰队驻扎地。在还没有空军的年代,可谓天然的要塞良港。
从这张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旅顺港周边的地形。当真是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
日军偷袭加强攻,均为俄军岸边炮台及舰炮击退。因为港口仅可容一艘大型军舰进出,日军想到用沉船堵塞航道,先后组织了3次对旅顺口的堵塞战,均告失败。
这是1904年3月27日,日军准备用于堵塞旅顺口的“福井丸”被俄军击沉后,打捞上来的“福井丸”的船锚。
但谁都知道,再坚固的堡垒,被动挨打总是不行的。但战争的胜负真的有运气之说。在早期的被动失利后,俄军迅速撤换原舰队司令斯达尔克,指派既有战略头脑,又有进取精神的马卡洛夫担任太平洋分舰队司令,可惜还没拉开架势,马卡洛夫就因触到日军封锁旅顺口的水雷身亡。此后,俄舰队再也不敢出港主动求战。
即使这样,旅顺俄军虽进攻不足,但防守则有余。
无奈之下,日军想起来对付北洋水师威海卫军港的往事。就是从陆地进攻拿下旅顺军港周边要地,从外围消灭俄舰队。
由于甲午战争时,日军对付清军,拿下旅顺太过容易,仅损失了200来人。因此,日军虽知俄军非清军可比,也多有轻敌,但对旅顺的首次强攻5天内损失了2万多人后,日军才知不可造次。因而改为围困,寻机再战。
但日军必须拿下旅顺港。因为日本是岛国,在大陆的军队、补给全依赖海上运输线。位于旅顺港内的俄太平洋分舰队时不时出港骚扰一下,日军很是头疼。再加上俄国的增援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启航,如届时旅顺还在俄军手里,和港内的太平洋舰队内外夹击,日本联合舰队的命运就很难说了。而如果日本的联合舰队战败,在大陆的日本陆军势必拿着烧火棍和俄军作战,战争就结束了,天皇难免肉袒牵羊到莫斯科请罪。
这个结局太可怕了,因此日军大本营反复要求满洲军尽快攻下旅顺。希望全歼俄太平洋分舰队后,日本联合舰队得以充分休整,以逸待劳,迎战远道而来的俄波罗的海舰队。
日军鉴于撒胡椒面式的全面进攻伤亡太大,后改换策略,集中力量攻击203高地。203高地是一座海拔203米的小山,但却是旅顺港周围的制高点。如果拿下203高地,在此布设炮兵阵地,以日军榴弹炮的射程,可以覆盖全旅顺港内的俄舰队。
因此,当日军玩命攻击203高地的时候,俄军也不是傻子,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203高地的得失事关全局,因此此地的争夺也极为血腥。
日军28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射程达到7800米,从203高地发射,可以覆盖全旅顺港。
从这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203高地和旅顺港的关系,直线距离在280毫米榴弹炮7800米的射程内。
203高地争夺战的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了,可以参看相关资料,以及日本影片《二百三高地》。
总之日军第3军为争夺该高地先后发动了三次总攻,损失1.7万人。旅顺口战役是整个日俄战争的关键,而203高地又是打开旅顺口的钥匙。203高地激战过程中,俄国守军拼死防守,把日本第3军的攻击部队杀得尸横遍野。203高地血战被形容为:“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斗,而是人与钢铁、燃烧的石油、炸药与尸臭之间的斗争。”当日军攻上203高地时,阵地上只剩下一个活着的俄国人。
日本人为纪念在203高地争夺战中伤亡的众多炮灰,战后在203高地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取203的谐音为“尓灵山”。此类的纪念物在旅顺周围的山头到处都是,东北人民蔑称“栓驴桩”。
这两人是指挥攻击203高地的日军第三军司令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胜典和次子乃木保典,均阵亡在203高地附近。日军付出代价之惨烈可想而知。
乃木希典之类的战争狂魔固然谈不上道义,但盗亦有“道”。他没有让儿子呆在司令部,或者给高级军官当参谋之类的岗位,既安全又获得参战之名。而是把两个儿子直接作为尉级军官编入一线作战部队,让后方政客们无从置喙。
日军攻占203高地后,迅速设置炮兵观察所,用280毫米榴弹炮将旅顺港内的俄军太平洋分舰队全歼。
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得以从容撤回日本大修,补充休整。然后以逸待劳地将远道而来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全歼。这俄军就打不下去了。
因为此前,俄军统帅部派遣的东西伯利亚第1军(约3万人)驰援旅顺,但在6月14—15日在瓦房沟附近的战斗中被日军打败。援军没了,所以日军第三军司令乃木希典才敢狂妄宣称:“被包围的俄军死一个少一个,而日军要补充多少都可以。”
本来俄军还希望远道而来的波罗的舰队扳回一局,谁知道被日本联合舰队全歼,这士气就动摇了。
但以旅顺俄军的兵力和装备,还不至于立刻投降,压倒俄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里。
东鸡冠山北堡垒,这是战壕遗址。
这是东鸡冠山北堡垒内的俄军士兵宿舍。
压垮旅顺俄军的一个偶然因素是1904年12月15日傍晚,日军的280毫米榴弹炮炸榻了俄军东鸡冠山北堡垒指挥部。主战派,俄军陆防司令康特拉琴科和9名幕僚阵亡!此后俄军的抵抗意志迅速瓦解。这就是康特拉琴科被击毙处。
一方面,说明日军情报工作做的好。时间、地点、迹象,然后280毫米榴弹炮覆盖。按说,这和中国人还有点关系,当年修建堡垒时,俄国人没少拉中国人的夫,中国人知道指挥部在哪里。
顺便说一下280毫米榴弹炮,本来是日本用于国内港口防御的岸防炮,口径大,非常笨重,装炮弹都要用机械吊装。但因口径大,威力大,穿透力强。挨过一炮后很容易怀疑人生,丧失抵抗意志。用于203高地攻坚,以及消灭旅顺港内的俄舰队都起过重大作用。
日俄两国在中国打仗,对中国人来说,两国固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俄国和中国接壤,咬中国,一口是一口,譬如外兴安岭,外蒙之类的,动辄就百十来万平方公里。
日本固然对中国也没安好心,但是不接壤,夺取的都是“飞地”,守卫成本很高,很容易失去。战国时期,魏国大将乐羊打下和魏国不接壤的中山国,因为是飞地,最终也不能为魏国所拥有。
所以日俄两国开战,中国对日本“拉偏架”,偷摸帮日本人搞后勤运输,搜集情报。弱国无外交,清廷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俄军撑不下去还有一个可笑的因素,就是因为被围困的时间过长,吃不上蔬菜,俄军士兵普遍患了坏血病之类的维生素缺乏症,战斗力锐减。
说一下乃木希典的结局。乃木希典在指挥第三军攻略旅顺时,因采用饱受诟病的人海战术,造成过大伤亡,当时国内舆论哗然。战后虽然“荣归”日本,但想到那么多士兵魂葬异国,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命丧旅顺,估计有幻灭和遭报应的感受。明治天皇“驾崩”时,乃木希典携妻子自杀殉节。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可谓战术上胜利,战略上失败。战胜俄国后,日本产生盲目的自大和错觉。就是认为即使国力有巨大差距,也可以依靠精神、意志(譬如不顾死活的肉弹攻击让敌方精神崩溃)予以弥补,并取得最后胜利。并将这种经验生搬硬套到二战时和美国开打。
日本没有意识到,战胜俄国,败于美国,不是精神因素彼时有用,此时没用。而是和战争的正义性,国力和国际环境都有关。日俄战争,日俄双方属于狗咬狗,固然和正义不沾边,但彼时俄国国势正处于腐朽没落的下降期,国际关系也于俄国不利,日本胜利了纯属多种因素的叠加巧合。而二战时日本和美国的战争,无论从战争的性质还是国力对比,以及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注定没有任何胜机。
日本人拍摄的《二百三高地》,也包含爱情、牺牲、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挖掘等等因素。但中国人不会待见,狗咬狗还咬出理来了?
但仅从史料及故事的角度看《二百三高地》,不失可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