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如何?要不是《背影》,他们可能到死都不往来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初中我们的课文里都学过,当时只是学习这篇短文,并未深究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有一句话:“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就是这句话,轻描淡写的放在文中,却实实在在的承载了朱自清写下这篇短文的原因,也挑明了与父亲多年不合的原因。
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早年其实并不好。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曾经是徐州鹤运局长,那时家里还算富足,朱鸿钧之前有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朱自清是第三个,因此朱鸿钧也格外疼惜这个儿子。给他以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生活。
之后朱鸿钧被革职查办,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朱自清的祖母也因为受不了这一变故,气绝身亡。而此时的朱自清才刚刚20岁,在北大读书,当他知晓这一变故,又知晓祖母因为这一变故而气绝时,怎么能不怨恨父亲呢。
那时候的家庭,男人是家里的天,天倒了,这个家庭怎么可能安稳富足?朱自清只能扛起责任,与妻子结婚不久,提前毕业开始工作,然后每个月把自己的一半工资寄回家。
但是朱家之前也算富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何况朱鸿钧还有一个小妾要养,朱自清每个月寄回家的一半工资根本不够朱鸿钧用的。于是,朱鸿钧做了个自私的决定,也就是这一决定,直接导致父子俩关系直线下降到冰点。
朱自清在职的学校校长与朱鸿钧私交不错,于是他没有打招呼,就直接把朱自清的薪水领走了。朱自清气极了,当时在北大念书,受五四新潮影响,很反感旧式家庭,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
父亲不打招呼便领走他的工资,且很理所当然的模样直接让朱自清怒火中烧,离开了家里前往温州执教,稳定下来后将妻儿也接过去一起生活,彻底从朱鸿钧身边脱离出来。
之后的某一年里,朱自清带着家人回老家,想起老父亲,父子哪有隔夜仇,朱自清很是想念父亲,也对自己离家的举动有些歉意,于是回家探望朱鸿钧。
可没想到,朱鸿钧竟然是将朱自清一家拒之门外,在左邻右舍面前,可谓是下足了他的面子。当然,面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两父子多年未见,朱自清带家人来探望,却被拒之门外,父亲的举动不免让他寒心,两人的关系也就一直僵持着。
尽管如此,毕竟也还是家人。第二年,朱自清又回来探望父亲,这次倒是见上面了,还一起上桌吃饭。只是一顿饭没吃完的功夫,两个人三句话不对头,又吵起来了,不光吵,还大吵特吵,翻旧账吵。
朱鸿钧是老式传统家长了,自觉是家里的大男人,用儿子的工资天经地义,也并未觉得自己当年私自支走儿子的工资有什么不妥。两人观念不一致,聊天难免就吵起来了。于是朱自清这次离开,之后就几乎和父亲彻底断了联系了。
1925年,两人再次联系上,还是父亲主动的。这时候的朱鸿钧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人在年老,身体又大不如前的时候,总会怀念身边至亲的人,怀念以前的温馨时光。于是朱鸿钧提笔给朱自清写了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久不跟家里联系,突然收到这样一封简短又朴实的家书,朱自清难免心下惆怅,悲从中来。看着信中内容,眼前浮现的是曾经与父亲相处的画面,回想起最后与父亲离别的场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背影》这篇短文。
朱鸿钧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后了。作为父亲的朱鸿钧,在读到这篇来自儿子写的《背影》,看到背影中描写的,一个儿子的视角看待父亲,对父亲未说出口的爱和不舍,再多的争吵和矛盾也该烟消云散了吧。
只是朱鸿钧看到得太晚了,朱自清也写得太晚了,父子之间矛盾占据了太多太多的时间,难免让人觉得时不待人,父子和好,朱鸿钧已经是晚年了。不过也庆幸,朱自清的一篇《背影》,让两人的关系冰雪消融,回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