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的意思是什么 中医药文化│成语中的中医药
肝胆相照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中说:“我两个一见,气味相投,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毫无隐瞒。
那为什么要用“肝”和“胆”这两个人体中的器官比喻呢?
中医学有五脏六腑之说,其中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就是一组互为阴阳里表的器官。
肝藏血,主疏泄,能助脾胃生化气血;胆可以贮藏和排泄胆汁,也可帮助脾胃消化。
如果将我们人体的脏腑器官比作一套官职系统的话,那么肝就相当于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出谋划策,井井有条;而胆则相当于一个坚定不移的执行者,正直无私、不偏不倚。
只有他们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各种指令才会顺畅地发出并落实。所以肝和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亲密无间的。
而一旦肝和胆之间出现了阻滞,我们的身体就会表现出不适,甚至生病。肝胆相照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来。
你还知道其他与中医脏腑有关的成语吗?
病入膏肓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其第五十二回说:“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这里用到了一个成语——病入膏肓。
从字面上来看,有“病”字,说明与我们中医药有关,那么“膏肓”是什么意思呢?
春秋时期,有一位诸侯国国君病得很严重,他向秦国求医问药。秦国国君便派了一位大夫给他看病。大夫看后说:“你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肓之上、膏之下,药力无法达到,没有办法医治了。”
所谓“膏”,中医指的是心尖脂肪。
所谓“肓”,中医是指心脏与膈膜之间的地方。
人们后来就以“膏肓”来称病之难治者,病入膏肓即谓病情险恶,无法医治。
良药苦口
相信大家以前都喝过汤药,汤药是什么味道?
没错,绝大多数汤药都是苦涩难咽的。
每当我们不愿意喝药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说一句“良药苦口”或“良药苦口利于病”。
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苦口”是不好喝的意思,并非仅仅指味苦。“良药”为什么会“苦口”呢?
这就要说到中药的药性了。
中医学认为,中药有四气五味。所谓“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所谓“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每一种药的味道并不一定“苦口”,而用各种中药配合煎熬成的汤药,绝大多数都是苦涩不好喝的。
虽然中药往往味苦难喝,但它是良药,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快快恢复健康。
根据现存文献记载,“良药苦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先秦典籍《韩非子》:“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后来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这个成语。
喝汤药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可以减轻苦涩难咽之感,你知道吗?
满目疮痍
满目疮痍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成语,那“疮痍”是什么意思呢?
“疮痍”两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疒”,说明它们与身体的伤病密切相关。
疮,指创伤,创口。而“痍”与“疮”的意思相同,也是指创伤。
“疮痍”原本是指身体皮肉所受的创伤,后借以比喻一切遭受破坏的景象。
成语“满目疮痍”本义是说充满视野的全是创伤,比喻到处都是遭受破坏的景象。它往往用于描述发生战乱或灾难之后的惨烈场景。
与西方文字(如英语)表音不同,我们中国的汉字是表意的,有些偏旁部首代表特定的含义。
例如“疮痍”两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疒”,可知它们与身体伤病有关。
你还能举出几个偏旁部首是“疒”的字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