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坟地记住一句口诀(农村坟墓常用的四大口诀)
从古至今,坟地的选址都极为重要。就是因为好的葬地可以对周围的山川河流,植物花鸟“借势”。对在世之人及后代子孙进行全方位庇佑。
茂陵
如何辨别葬地的“形气”富贵一生?怎样选址“府祇”让先人护佑儿孙?如何凭借天地造化汇通运势?改葬安陵又有什么讲究?
可惜现代人普遍不懂得“燮理阴阳,调和生死”的门道。有人会问,皇帝的陵墓还不用心?不照样都灭亡了。
这就是对“坟茔”忌讳的愚昧无知。
秦始皇陵
一边有水一边无,无水穷有水富
所谓水聚财,土载德,火托运,木主格,金示凶。
五行相生相克,可以付诸在风水学说中作为基础。从此口诀的字面意思来看也很好理解,就是阴宅葬所最好能汇聚有水,为在世人丁和后世子孙养气聚财。
八卦五行
然而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的坟茔都是干巴巴没水分,偶有临河临水的地界有可能无法在“形气”上形成“借势”。
可如果只是将水理解为,或奔腾山川,或潺潺山涧,或环绕村郭的“死水”就太过片面了。这个“死水”并不是说水没有流向,而是指代选择在这种地方营做阴宅的人家,将会陷入无财的境地。
奔腾大河
那什么才是能够“聚财的水”呢?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滕王阁序》有言“襟三江而带五湖”。
这个“襟”就是说的山水形势,和周围山川彼此依靠,互成犄角。
这种形式就是
“上托大岳之器,下环九天仙女”。
但是这种地势不是常人,甚至不是仅有才具的英杰就能享受的。哪怕王勃是人中翘楚,也在作赋之后亡于水中。
滕王阁
原因就在于他挥毫泼墨已然是夺天之功,腹藏造化更是引天人之妒。这似乎和“聚财水”毫无关联,其实不然。
只是这种“聚财水”不是一般人可以高攀的。
普通人可以在生前就为自己营造“福荫”。
我们现在看到古代的很多富商巨贾家中,都是将房子围成一个个井字形。同时其中串联错综复杂,
而这个“井字口”就是他们聚财的手段。
乔家大院
每当多雨时节,从瓦当流下的雨就会汇聚在院子中大小宽窄不一的水道,这些水道都有储存雨水的功能,然后等到田地耕种需要水源的时候,再把这些水放出来。
这就是“无水穷有水富”的门道。
瓦当屋檐
明堂坟后高又高,子孙成英豪
明堂就是丧葬过程中的临时建筑,
我们可以把其看做是现代的“灵棚”。这种建筑一般只存在于封土地址选好之前,古人认为明堂是和鬼神沟通的场所,也是给亲友提供一个祭奠缅怀的场地。
与现代不同之处在于,如今的灵棚是安置在停灵的地方,是逝者生前居住的阳宅内;
而古代的明堂在世搭建于葬所前,和坟茔之地仅有三尺距离。
古代丧葬
风水学上把这种葬礼营建称作
“德福地”。
根据我们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古人认为这样可以让逝者看到亲友子孙,是最后享受一次天伦之乐的机会。
陪葬品金缕玉衣
而逝者升天凭借的是自己的福德和祖先的阴德,在风水上这是向子孙分享福德的一种方式。同时明堂开阔的原则,有利于孕育人才和发展事业,并且搭建明堂还要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
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同时借助充沛的阳光去压制,因为过度悲伤衰弱阳气而产生的邪祟,还可以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
天人合一
墓地夹拱山较低,阴宅必是科甲地
“夹拱山”就是一片凹陷的盆地。所谓
“过高成缸,过矮成钵”
就是说,地势如果选得不好,在世人受穷命会一世为了填满米缸而奔波;成钵则是比喻佛家的钵盂,子孙会有堕入空门的风险。
明代铜钵
有人问剃度出家难道不好吗,在古代不用服徭役,不用缴纳赋税。三餐不愁,衣食无忧。但这是断绝血脉香火换来的,别说是重视人丁兴旺与否的古代,就是现代也很难接受这种结果。
除非你想后世子孙出个花和尚。
白马寺
而且这种地势最忌周围高而所在地低,
如果在这种夹拱山选择阴宅,那么后世子孙的健康会非常差劲。
同时坟地要有阴阳平衡原则;
不可以在穷山恶水中,不可以在直面受风的地方。
而现在好多家庭的逝者都是选择公募去埋葬,那这种一排排的墓碑又怎么去判断风水的好坏呢?
白马寺内部
一看坟地盛风水,二看墓碑所在地。
公墓里边的葬所位置不能在方向上太“极端”。很靠左或者很靠右,都是很容易养成煞气的,这种位置就是
青龙缺尾,白虎缺头。
最好是平原开阔,背靠大山。
公墓
选址莫选阳宅聚,阳人做阴人欺
阴阳相隔的距离并不在于我们人眼看到的那样,不是和坟茔隔一条道路相望,而是隔了一条汪洋。
一堵墙就是一座山,一道坎就是一条河,这才是真正的阴阳之距。
这也是为什么坟茔大都在耕田之中,但在村落里也不乏靠近阳宅的家族式墓园。这其中有“一利一害”的计较。
明十三陵
所谓“利”是指,如果坟茔周遭的阳宅是在墓地之后逐渐形成的,那么人的阳气和逝者的阴气将会相互支撑,
人气滋养阴德,坟茔还报来生。
所谓“害”则是坟茔主动选择阳宅聚居的地方,这种情况是风水中的“阴阳相争”。可是逝者从命理上就无法同阳世争让福德,这样做只会让阳宅的人不断削弱坟茔的阴德。
清西陵
什么叫坟墓?
对风水阴阳,坟地吉凶的探讨到此为止,却得明晓一个名义上的概念——
坟与墓的区别。
“坟墓”二字应该拆开来看,
我们如今说的
坟、墓、冢、陵
实际上都被现代口语给混淆了,这些虽然都是丧葬之所,但都对应着不同的规格和形式。
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在古代这是制度人伦,尊卑阶级的划分和框定,
同时也代表对“借势”所能利用的最大程度。
到了现代人人平等,就连生死也不例外。正因此这些概念才被混淆,但是“借势”的区别依然存在。
所谓“坟”,古人写作“墳”字。右半部分的“贲”就是文饰美化的意思。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坟包,就是传承了数千年对“葬所”做装饰的习俗。
这些坟包正式名称叫做“封土”。
皇陵封土
所谓“墓”,乃“不封不树者”。
这个说法出自《周易》,意思就是说不积攒堆集厚土,叫做“不封”;不种青苗绿树者作为“坟茔”的标记,叫做“不树”。
这两者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封土的区别。
在古代,“封土”既是一种对先人葬地的装饰,也是一种等级规格制度。
在《周礼》的记载和规定中明确而严格。
周易
天子的封土可以达到九丈高——约合现代的29.7米;而庶民的封土只能在三尺以下——约合现代的69厘米。如果庶民坟茔的高度超过了这个尺寸,是要被抓起来问罪的。
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猜测
因此不是“不封”,而是如此低矮的小土堆很容易就消逝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而“不树”则被替代为“棺椁”,
在最初的下葬过程中是“厚衣”抛诸在“中野”,
就是说不特别选用什么东西陪葬,也不讲究地方,生于自然回归自然就可以了。
古代棺椁
那我们不禁要问:先秦古人的丧葬方式为什么如此奇怪?那些稀奇古怪的规矩讲究又是从何诞生?先秦古人具体的下葬制度又是什么呢?
棺椁
死后的过程很重要
虽然中国的丧葬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但是大致的文化结构从来没有变更过,那就是
“停灵、下葬、丧期”。
随着文王演卦、《周礼》制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初步构建,
到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思想碰撞的伟大时代。人们对于“王道”和“霸道”的争论不绝于耳,对于儒家的“仁”和法家的“刑”各有尝试。
古代先贤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具有了正统地位,它的思想不断演化注入,到了北宋时期,程朱理学从儒学中脱立。
因此丧葬制度这种最具“规矩”具象的仪式越来越繁琐。
首先从名称上看,就做了很多规定:
皇帝的坟墓叫“吉壤”、士大夫的坟墓叫“阴宅”、平民百姓的坟墓叫“茔穴”;
除此以外,关于“死”的称谓也有不同。
汉武帝画像
帝王叫做“崩”、诸侯叫做“薨”、士大夫叫做“不禄”、百姓的死才叫“死”。
再就是丧期上,守孝三年这是必须的,皇帝虽然大大缩短了这个时间,但个把月也还是有的。
古代停灵
这是封建王朝对一个人品行的考具,更是古代三纲五常的核心。“百善孝为先”始终都是真知灼见,抛开风水的迷信色彩这也是我们要遵行的。
并且子不语怪力乱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儒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