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谁能听得懂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和李斯陆贾等人一样是荀子的徒弟,虽然跟随儒家圣贤学习,但是他确是一个法家,还有李斯也是法家,荀子最出名的俩徒弟最后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儒家和法家的关系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两家的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五蠹》是韩非子的代表作之一,全文逻辑严谨循序渐进,虽然在现在看来会有一些荒谬之处,或者逻辑上不通的,但是他自己也说了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韩非子的思想在古代那个还是很先进的。因为实在太长了,所以我就先简略翻译一下《五蠹》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有空再写。
在上古时期,人少兽多人们生存困难。在这时有圣贤指引人们建树屋赶走野兽,所以人们都很感谢和信任他,就推举他做了皇帝,他就是有巢氏。当时人们只能吃果子和海鲜刺身还有生肉,不好吃还容易得病。又有位圣贤出现了,他发现的钻木取火让人们吃到了熟的东西,人们也爱戴他,所以他成了又一个皇帝,他叫燧人氏。
在中古时期,天下发大水,鲧(gǔn)和禹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近古时期,桀和纣暴虐,所以汤和武出兵讨伐他俩。如果在夏朝还钻木取火和建树屋一定会被鲧、禹笑话;如果在商朝还用禹的方法疏通河道一定会被汤和武笑话。所以现在如果还有人赞美尧、舜、禹、汤、武的政策,那他就会被以后的圣贤笑话。所以聪明人不能全面效法古代,根本没有一直适用的政策,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状况,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现在想要用古代的政策治理现在的人,就像守株待兔的人一样愚蠢。
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种吃果子就能吃饱,女人不用纺织兽皮就够穿了,啥也不用做生活就很富足了,人少资源多所以人们都没有争斗,所以无为而治人民生活自然就会很好。现在一个人就要生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再生五个儿子,爷爷没死就有二十五个后代了。所以人多资源少,虽然干了很多活得到的却很少,于是人们有了争斗,就算用法律约束还是不能阻止。
尧治天下的时候,他自己都住破房子,天天吃糠咽菜,穿兽皮麻衣,现在的看门的日子过得都比他好。禹治天下的时候,自己要拿着农具带头种地,累的皮包骨,身上长毛的营养都没有了,就算现在的奴隶过得日子都比他好。所以古代禅位不过是让出来看门人和奴隶的工作,没有什么可称赞的。现在的县令死了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可以轻易辞去古代皇帝却舍不得现在的县令,原因就是利益的大小不同。
山人因为用水要跑很远的小溪,所以水可以当做礼物互相赠送;而在水患多发地人人却要挖渠排水。所以荒年自己的弟弟来也舍不得让他蹭饭,丰年陌生人来都可以招待他吃饭。这不是因为不看重兄弟看重陌生人,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罢了。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仁爱,而是他们财物多;现在人们抢着要钱也不是因为小气,而是他们财物少。
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而是权利太少;现在的人争先做官依附权贵不是品德低下,而是现在权利太大。所以圣贤会根据价值和自己的权利制定政策,古代法律和现在的法律不可以共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古代周文王的时候领土还很小,所以要用仁政,用温柔的手段让西戎归附,最后统一了天下。徐偃王领土很大,却还用仁义治理天下,楚文王怕他危害到自己,灭掉了徐国。周文王仁义可以统治天下,徐偃王仁义只能亡国。
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禹打算去攻打被舜拦住,因为国力太弱不一定等打赢。所以他用了三年时间文化入侵,最后苗族归顺了。而共工时期只有战斗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舜时期的事不适用于共工时期。所以说时代不同,措施也要相应的改变。
上古时期用道德,中古时期用智谋,现在只能用武力了。齐国想打鲁国,子贡去说服齐国,齐国说:你说的很多,但是我只想要土地。于是还是出兵占领了鲁国的一大片领土。所以偃王仁义也要亡国,子贡聪明也要挨打 。如果他们抛弃这些没用的一起联合起来,凭借两国的国力一起防守,那么齐、楚的计划就不可能再得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