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油气藏有什么特点,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本文目录
1.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 3.中国南海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以及油气产量 4.海相碳酸盐岩油田是什么意思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25-60%。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的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如图所示。 含蜡量
含蜡量高是陆相石油的基本特征之一。世界上高蜡石油都产于陆相环境中(图)。根据我国陆相石油的分析资料,含蜡量普遍大于5%,一般为10-30%,个别可达40%以上,而海相石油含蜡量均小于5%,一般仅0.5-3%。 含硫量
海相石油一般为高硫石油,而陆相石油一般为低硫石油。含硫量主要与蒸发盐或碳酸盐母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盐度)有关。因此个别盐湖或湖相蒸发岩系中的石油,也可以是高硫石油。高、低硫石油与海陆相环境的关系,可参见图,并与前图中海陆相石油的分布部位相对照。 微量元素钒、镍的含量和比值
石油中钒、镍的含量和比值也是海陆相石油的区别之一。海相石油中钒、镍含量高,且V/Ni>1;而陆相石油中钒、镍含量较低,且V/Ni<1。此外,钒、镍主要存在于卟啉类化合物中,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碳稳定同位素分布
海陆相石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也有明显差别。据廖永胜(1982)统计,第三系海相石油的δ13C值一般大于-27‰,而陆相石油的δ13C值一般小于-29‰。不同时代海、陆相石油的δ13C值可有一定幅度的变化,但两者的差别仍是基本的。
中国南海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以及油气产量
梁金强 杨木壮 张光学 马胜中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受国家973项目“我国边缘海走滑拉张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效应”(编号:973—05—0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梁金强,男,1967年生,高级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系,现主要从事天然气水 合物以及油气资源调查与研究工作。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中部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式。研究表明,在万安盆地中部存在构造、岩性及构造-岩性三种类型的油气藏,其中以构造油气藏占主导地位。油气藏的形成主要通过三种运聚模式,即侧向运聚(S型)、垂向运聚(V)型和阶梯式运聚(S-V、V-S和S-V-S等类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圈闭所处的构造位置直接相关,位于隆起上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一般以侧向运聚和阶梯式运聚为主,以垂向运聚为辅;而位于坳陷中的圈闭,油气以垂向运聚为主,以阶梯式运聚和侧向运聚为辅;在隆坳结合部则以阶梯式运聚为主,以侧向运聚和垂向运聚为辅。
关键词 万安盆地 圈闭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1 前言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油气藏特别是大型油气藏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充足的油气源、大容积的有效圈闭以及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同时,这些成藏要素不仅要在空间上匹配良好,而且要在时间上紧密衔接,才能形成良好的油气藏。近年来,在万安盆地油气勘探中,圈定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局部构造。但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并非所有这些局部构造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条件,仅在该盆地中部发现了若干良好的含油气构造。本文试图综合利用实际的勘探资料对万安盆地中部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探讨。
2 地质概况
万安盆地位于南海西南部陆缘上,面积约8.5×104km2,盆地整体呈NNE走向,西部与昆仑隆起相接,西北部与湄公盆地相邻,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为纳土纳隆起和曾母盆地。盆地共划分两个斜坡、两个隆起和三个坳陷共七个二级构造单元。
盆地基底由中生代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前第三纪变质岩构成,盖层由新生代沉积岩组成,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0m。上始新—渐新统(西卫组)为一套近岸湖沼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下中新统(万安组)为一套三角洲—滨海—浅海相碎屑岩;中中新统(李准组)以滨浅海碎屑岩为主,局部发育台地灰岩;上中新统(昆仑组)由浅海碎屑岩及台地灰岩、礁灰岩构成;上新统(广雅组)及第四系为一套滨海平原—浅海—半深海相碎屑岩。
勘探证实位于该盆地北部隆起的西卫16构造,中部坳陷的西卫24、万安北31和万安西16构造,中部隆起的万安滩7和万安西18构造是该盆地最具油气潜力的构造。目前在万安盆地共发现的两个油田(大熊和兰龙油田)和四个气田(红兰花、西兰花、MT和NT气田)均位于这些构造上(图1)。
图1 万安盆地构造区划图
Fig.1 The tectonic subdivision of Wan’an Basin
①西卫16构造(大熊油田);②西卫24构造(兰龙油田);③万安北31构造;④万安滩7构造(红兰花气田);⑤万安西18构造(西兰花气田);⑥万安西16构造(向日葵北构造)
3 油气藏特征
圈闭是油气聚集和保存的最终场所,目前在万安盆地勘探发现的各类圈闭共有二百余个,这些圈闭主要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其成因各异,它们的形成与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以及不同时期的沉积作用有关,有早期断裂作用形成的基岩潜山断块以及后来在潜山基础上由于不均衡沉积作用形成的披覆背斜,也有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受压扭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和断背斜,也有受活动断裂控制的断块或有褶曲与断层形成的断鼻,还有断层与岩性联合作用形成的复合圈闭以及在浅海台地上形成的生物礁圈闭等。圈闭所处的构造部位不同,圈闭类型有明显的差别,在隆起上,一般以披覆背斜、半背斜为主;在坳陷中,则以挤压背斜、断块和断鼻为主。上述不同类型的圈闭被油气所聚集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万安盆地中部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其次为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据统计,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占圈闭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披覆背斜、基岩潜山和礁隆型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是万安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又可分为背斜型和断块型两类。背斜型油气藏是万安盆地中部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简单背斜、潜山披覆背斜和断背斜三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坳陷东缘、北部隆起和中部隆起上。潜山披覆背斜是在早期礼乐运动(K1—E2)形成的断块潜山基础上,由于不均衡沉积压实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其特点是顶薄翼厚(图2),如大熊油田下中新统油气藏;简单背斜形态比较完整,其特点是顶厚翼薄(图3),如红兰花气田上中新统油气藏;断背斜是指被断层切割复杂化的背斜(图4),如西兰花气田上中新统油气藏。上述三类背斜大多是受后期万安运动(
)影响,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断块型油气藏包括断块和断鼻两种(图5)。断块型油气藏是万安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储层主要为海相砂岩,部分为碳酸盐岩,个别为前第三纪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风化壳,原油以高蜡低硫轻质油为主要特征,如大熊油田中—上中新统断块油气藏及前第三系古潜山断块油气藏,兰龙油田下中新统断块油气藏。一部分是受中期西卫运动(
)影响而形成的张性断块;另一部分是在万安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压扭断块,个别为前第三纪古潜山断块。
图2 简单背斜油气藏(红兰花气田)
Fig.2 Simple anticlinal oil-gas reservoir
图3 披覆背斜油气藏(大熊油田)
Fig.3 Drape-inal oil-gas reservoir
图4 断背斜油气藏(西兰花气田)
Fig.4 Fault-anticlinal oil-gas reservoir
图5 断块油气藏(向日葵北构造)
Fig.5 Fault-block oil-gas reservoir
岩性油气藏是万安盆地中部的主要气藏类型,其形成主要受岩性控制,常见有礁块型油气藏(如红兰花气田和西兰花气田的上中新统顶部气藏)和上倾尖灭型油气藏(万安北31构造台地边缘碎屑灰岩油气藏)。这类气藏储层为上中新统生物礁灰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天然气储量较大。断层-岩性油气藏是受断层与岩性双重因素制约的复合油气藏,如西兰花气田上中新统顶部气藏。
万安盆地中部油气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所有被钻井证实的油气藏和良好的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万安盆地的中部(图1),在平面上,这些油气藏环绕主力生烃凹陷(中部坳陷)分布,它们或位于坳陷内部的凸起上,或位于坳陷的边缘部位,或位于与坳陷相接的隆起带上,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带;在纵向上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的油气藏相互叠置,形成复式油气藏。
4 油气成藏地质模式探讨
油气成藏模式是指能够概括和展示油气从烃源岩运移到圈闭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模式。根据油气演化历史、生储盖组合形式、断裂活动期系圈闭地质发展史分析,万安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有三种基本的运聚模式,即侧向运聚模式(S型)、垂向运聚模式(V型)和阶梯式运聚模式。①侧向运聚模式(S型):油气沿不整合面或沿储层的上倾方向作较长距离的运移和聚集,形成以侧向运移为主的成藏模式(图6)。②垂向运聚模式(V型):油气沿断面或沿储层的上倾方向运移和聚集,形成以垂向运移为主的成藏模式。来自深部强大热流产生的热力-气压-动力效应,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内在动力(图7)。③阶梯式运聚模式(或称侧向和垂向联合运移模式):指油气在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兼有上述两种运聚模式,通常包括S-V、V-S和S-V-S等多种组合形式(图8)。
图6 油气侧向运聚模式
Fig.6 The horizontal modeling of oil-gas migration
图7 油气垂向运聚模式
Fig.7 The vertical model of oil-gas migration
图8 油气阶梯式运聚模式
Fig.8 The ladder model of oil-gas migration
在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地层压力等值线与区域构造线平行,烃类运移的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区域构造线成直角(Pratsch,1987)。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姚伯初等,1999;金庆焕等,2000)认为,中部坳陷是万安盆地主要的烃类生成和供给中心,多个大型含油气构造环绕其分布,或位于坳陷的边缘部位,或位于坳陷与隆起的结合部上。根据油势-水势叠合图分析发现西卫16和西卫24构造各个目的层高点位置均为相对低势区,万安滩7、万安北31、万安西16和万安西18构造各个目的层圈闭高点位置均为低势区(张光学等,1998),生烃坳陷中的油气可通过有效的运移通道(断层面、不整合面和孔缝系统)从流体高势区运移到低势区内聚集成藏。根据PRES专家系统模拟结果(刘宝明等,1998),万安盆地中部各构造圈闭区基本对应为相对低势能区,处在油气运移的最佳指向上,而且在各生油坳陷中,不同时期油气运移的方向变化较小,表明生烃坳陷以继承性发育为主,油气供给稳定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也揭示位于万安盆地中部的西卫16、西卫24、万安滩7、万安北31、万安西16和万安西18等构造油气聚集量较大,是万安盆地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具备独特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
在万安盆地中部含油气区,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位于隆起上的圈闭,如西卫16构造中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主要以侧向运聚和阶梯式运聚为主,以垂向运聚为辅;位于坳陷中的圈闭,如万安北31、西卫24和万安西16构造中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以垂向运聚为主,以阶梯式运聚和侧向向运聚为辅;位于隆起边缘部位的圈闭,如万安滩7和万安西18构造中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以阶梯式运聚为主,以侧向运聚和垂向运聚为辅。图9为大熊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图,该油田位于北二潜山披覆构造带的西南端,其东南部和西北部紧靠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是一个在断块潜山基础上形成的披覆构造,由单圈闭、单高点组成,主要目的层圈闭在纵向上的组合形式为断块潜山(基岩)-披覆背斜(万安组和李准组)-岩性圈闭(昆仑组),为形成复式油气藏奠定了基础。由于该构造处在北部隆起上,生烃条件较差,油气主要来自圈闭区以外的坳陷,根据流体势分析,中部坳陷为该构造的主力供烃区,北部坳陷为次级供烃区,油气的运聚成藏主要通过S型和S-V-S两种模式,中部坳陷中的油气以S-V-S方式运聚为主,即油气首先沿不整合面和孔隙-裂缝系统作长距离的侧向运移,再沿构造的边界断垂直向上运移,然后依次进入各目的层圈闭的储层中,从而在基岩潜山中形成“新生古储”油气藏,在万安组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藏,在李准组和昆仑组形成“古生新储”油气藏。北部坳陷中的油气兼有S和S-V-S两种运聚方式,即油气直接沿不整合面和孔隙-裂缝系统侧向运移进入基岩和万安组圈闭中,部分油气经侧向运移后,再沿断面垂直向上运移,然后进入李准组和昆仑组圈闭中聚集成藏。图10为兰龙油田的油气成藏模式图,该构造位于中部坳陷的东北部,呈鼻状向西南深入中部坳陷内,是一个典型的“坳中隆”构造,成藏条件极其优越。该油田油气成藏主要通过S、V-S和S-V-S三种运聚模式,西卫组和万安组圈闭中的油气主要由下部源岩供给,油气沿孔缝系统或者圈闭边缘断层作垂向运移,形成“自生自储”式油气藏。李准组和昆仑组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中部坳陷,油气首先沿构造两侧的断面垂直向上运移,再沿不整合面运移至圈闭中,形成“下生上储”式油气藏。根据流体势分析,油气从中部坳陷分别向北和东北向的大熊油田和兰龙油田运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油气可能沿
和T4两个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兰龙油田的西卫组和万安组圈闭中。根据油气差异聚集原理,中部坳陷中的油气在向北东向运移过程中,可能首先在该构造的南高点区聚集,然后再向北高点运移和聚集。此后油气可能进一步沿断面垂直向上运移,然后进入李准组和昆仑组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5 结论
万安盆地中部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类,即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其中以构造油气藏占主导地位。对大多数构造而言,在纵向上是由不同勘探目的层中不同类型的油气藏相互叠置形成的复式油气藏。
图9 西卫16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图
Fig.9 The modeling sketch of reservoirs in Xiwei-16 structure
1—砂岩储层;2—灰岩储层;3—风化基岩储层;4—泥岩或泥质砂岩;5—油气运移方向;
①背斜油气藏;②断块油气藏;③断鼻油气藏;④古潜山油气藏
图10 西卫24构造油气成藏模式图
Fig.10 The modeling sketch of reservoirs in Xiwei-24 structure
1—砂岩储层;2—灰岩储层;3—泥岩或泥质砂岩;4—油气运移方向;
①断鼻油气藏;②断块油气藏;③断背斜油气藏
油气藏的形成主要通过三种运聚模式,即侧向运聚(S型)、垂向运聚(V)型和阶梯式运聚(S-V、V-S和S-V-S等类型)。位于隆起上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主要以侧向运聚和阶梯式运聚为主,以垂向运聚为辅;位于坳陷中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以垂向运聚为主,以阶梯式运聚和侧向运聚为辅;位于隆起边缘部位的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以阶梯式运聚为主,以侧向运聚和垂向运聚为辅。
参考文献
蔡希源等.1995.圈闭描述方法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4(1)
真炳钦次著,童晓光译.1991.石油圈闭的地质模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Allen U S著,赵奇志译.1996.断块构造内油气运移与圈闭模式.海洋地质译丛
Magoon L B,Wallace G D.1994.T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ap.AAPG Memoir,60:3~24,51~72
Nguyen Giao等著,吴进民译.1994.南昆仑(万安)盆地石油地质.海洋地质,(1)
Tin N T.1996.Play analysi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l of Nam Conson Basin,30th IGC Abstract,2,829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the Center of Wan’an Basin,South China Sea
Liang J inqiang Yang Muzhuang Zhang Guangxue Ma Shengzho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s in the center of Wan’an basin,discussed the geological formation model of the oil-gas reservoirs.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such as tectonic,lithogenetic,and tectonic-lithogenetic,and the tectonic reservoir is the preponderant type.The oil-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by three migration models,such as horizontal(S),vertical(v),and ladder(S-V,V-S,S-V-S).The migration models a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trap.To the traps in the upheaval,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mainly by horizontal and ladder models,and the vertical model is supplementary.To the traps in the depression,the oil-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mainly by vertical model,and the ladder and horizontal model are supplementary.On the conjunctional area between upheaval and depression,the oil-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mainly by ladder model,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del are supplementary.
Key Words:Wan’an basin Trap Oil-gas reservoir Accumulation condition Accumulation model
海相碳酸盐岩油田是什么意思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岩溶作用,又经历了埋藏过程中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储层的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集体具有4个方面主要特点: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图1-1~图1-3);②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化,孔、隙、缝、管、洞并存(图1-4~图1-7);③缝洞系统大小悬殊,非均一性明显;④埋藏深,探测和识别难度大。
图1-1 塔河油田BT702井古岩溶现象
图中白色方解石充填缝为早期古岩溶,灰绿色砂泥质充填缝为海西早期古岩溶
图1-2 轮南油田BN140井古岩溶现象
图中灰绿色砂泥质充填缝为海西早期古岩溶,紫红色泥质充填缝为海西晚期干旱环境下风化壳古岩溶
图1-3 塔河油田BT502井古岩溶现象
图中白色方解石充填缝为早期古岩溶,灰绿色砂泥质充填缝为海西早期古岩溶
图1-4 塔北露头区一间房南7km沟厅堂型古溶洞系统
推测溶洞主体长65~70m,宽20~35m,平面分布面积大干2000m2
图1-5 塔河油田BS147井溶蚀孔洞
沿溶蚀缝发育,零星分布,孔径3~10mm,方解石半充填
图1-6 塔北露头区管道型古溶洞(直径3~10m)
图中黄色部分为古岩溶地下河管道,下部为主管道,右上角为支管道;管道内充填的砂泥质地下河沉积物具清晰微层理。洞顶垮塌破碎带明显(图中红圈内)
图1-7 塔河油田BS179井溶蚀缝(缝宽1~5mm)
以上就是关于海相油气藏有什么特点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的全部内容,以及海相油气藏有什么特点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