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如月 遍照旷野——读朱爱朝老师新书《明月来相照》
文/向春芳再次读完《明月来相照》,是在二十四节气的白露这天。城市的忙碌,早已淡忘了节气的变化,但诗词记得。秋风里摇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夜的“玉阶生白露”,徘徊中的“白露沾我裳”,思念里的“露从今夜白”……都是储存在我们记忆里的白露。白露生在草木间,也长在诗句里。这些诗句,如同一轮古老的明月,照进了今人的旷野。朱爱朝老师的新书《明月来相照——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明月来相照》)带着孩子们,走进了一片古诗的旷野。《明月来相照》为孩子们讲解了小学课本里的103首古诗。书中讲古诗里的故事,引导孩子了解诗歌大意,消弭古诗的语言和今天的孩子之间的距离;讲古诗里的历史,引导孩子在更广阔的时空里生发自己的思考;在古诗的文化里,带着孩子感受江南的荷叶田田、塞北的卷地寒风;讲古诗里的汉字,让那些古老的汉字,如同一幅幅画,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回到故事“让诗回到诗人的生命脉络中,就像看到一片树叶在一棵树上的位置一样。”——朱爱朝用故事让孩子读到诗人的生命脉络。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一个七岁少年神话一般的传奇人生。他在七岁时自信、骄傲地向天高歌,长大后想施展才华却多次被贬的孤楚,跟随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时写下气势逼人的讨伐檄文后不知所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在“晴翠”般的年纪里,于科举考试中流露出的勃勃生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背后,是二十五岁的李白,第一次出巴蜀初次经过天门山,他渴望拥有像山一样雄奇、像水一样奔腾的未来。故事里,也有诗人人生失意的遗憾。李贺二十岁左右赴长安考进士,但有妒才的人,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因此李贺不得举进士,只好返回家乡,他常常背着口袋骑着毛驴去寻诗,他常常“吟诗一夜东方白”,尽管二十七岁就抱憾离世,但短暂的生命却留下来了嘹亮的诗篇。故事里,可以看到《江畔独步寻花》后面,是杜甫飘零半生,辗转到四川后,在浣花溪边安身后的欢喜;可以看到写下《墨梅》的王冕,白天上山放牛,晚上去寺庙读书的童年经历……故事让诗人生出一颗诗心。朱老师用故事抚慰读诗的我们。
回到历史“诗比历史更真实。”朱老师带着孩子从诗歌走进诗歌背后的真实历史。“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收到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写下的这首节奏轻快的《早发白帝城》。朱老师在书中说,盛唐时期,李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岁月,到了晚年,安史之乱发生,永王李璘带领军队去讨伐叛军,李白被邀请参加。后来,永王和肃宗争夺天下,李白想要离开,肃宗将永王平定,李白受到牵连,郭子仪用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他担保,得以免去死罪,流放夜郎。年近六十的李白作好了一去不回的准备。走到白帝城时,李白收到被赦免的消息,从天而降的惊喜之下,李白写下了这“天下第一快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北宋末年,中原大乱的时候,李清照带着十五车文物在逃难途中历尽波折。路过乌江时,李清照发出这关于生与死的铮铮呐喊。“四海无闲田”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中唐那段历史里,不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农夫的真实生活,会引发今天的孩子们怎样的人生思考?沿着诗歌走进一段历史,回到历史里解读一首诗歌,是朱老师对孩子生命成长的关照。
回到孩子如何把宋代的说理诗讲给孩子听?朱老师选择蹲下身来,贴着孩子缓缓讲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像一个童话,童话的主角,一个叫雪,一个叫梅。梅在枝头绽放,它骄傲地说:“我是不怕寒冷独自开放的梅花,我是早春的使者。”雪在天空飞舞,它轻轻飘落在梅花上,冷冷地说:“点缀春色的,应该是我。”给早春增添美丽的,到底是梅还是雪呢?反正梅和雪吵吵嚷嚷,争着抢着,谁也不肯认输。梅和雪都跑去找诗人,让他评一评,到底谁更美?雪与梅,就是一对淘气的孩童。“写梅和雪的时候,我的生命格局是打开的,我写雪和梅,也在写一个人对自我的确信。”朱爱朝如是说。回到孩子,给孩子讲述古老的汉字。朱爱朝从每首古诗里遴选了一两个汉字,手绘每个汉字变化的样子,讲解古人造字的智慧。她说,“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字,金文上面是一个“人”,他一只手向上,另一只手朝下,仿佛在甩开双臂奔跑;下面的“止”像是一只脚,是人跑的样子。读到这里,孩子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是“儿童急‘走’追黄蝶”;看“所”的金文与小篆,左边是一扇门,右边是一把斧头,原意是手持兵器守卫大门,表示官署的处所,于是,“所”字便从古诗里来到了现在的“派出所”“处所”。让汉字回到它初生的样子,读完174个字,便是一趟文化寻根之旅。回到孩子,穿过诗歌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回到那些最早感动过心灵的自然审美——二月天里的草长莺飞,荷叶田田的采莲歌谣,舟夜所见的渔船灯火,山间明月,空谷幽兰;“绿遍山原白满川”,是农耕天空下,山与水的清新配色,声声子规,是四月烟雨里最美的音律……
用孩子的语言,为孩子讲述人类时间上游的智慧,讲述诗歌与万物的风云际会。这是朱老师的慈柔。朱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在二十四节气里为孩子讲古诗,讲节气里的生命智慧和世界的生生不息;朱老师带孩子吟诵,她说,“诗是来自远古年代的火堆边、田埂旁、山水间的歌唱。”用自己的理念,为孩子编写一套有新意、有态度的古诗读物,是朱老师早就萌生的想法。2023年盛夏之际,收到朱老师寄来的《明月来相照》,欣然细读。我在电话里听她讲述这套书的愿起——“2020年初,全世界都陷入一种巨大的不确定中。为了平衡这种不确定,把握可以把握的东西,我决定开始《明月来相照》的写作。”我对朱老师说,“我想写点文字,记录我的阅读感受。”而真正提起笔来,却觉无力。诗歌旷古,我的言说太轻。我想到了黄永武的《中国诗学》,那是2014年,朱老师指导我上公开课时推荐的。依稀记得,朱老师悠悠地说,“去读读《中国诗学》,会打开你的古诗课堂。”沿着一本书去读另一本书,是溯源,也是寻求照应。入秋,再读《明月来相照》,然后发现,朱老师用朴素的文字,回答了贴近生命成长最本质的问题。一边读一边想象,朱老师工作之余,静窗淡墨,书写这些文字时,眼前一定跳动着一个活泼的孩子。
窗外的栾树,正成串成串地开放它金黄的花朵。在万物开始萧瑟的白露时节,栾树撑起了一片别致的景天。愿朱老师的《明月来相照》,如朗月般,照耀孩子的生命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