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勋爵看到《穿鼻条约》,认为英国获利太少,怒斥义律办事不力,下令由璞鼎查代替查理•义律出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携同海军司令英国海军司令威廉•巴加(Sir William Parker)、陆军司令郭富(Viscount Hugh Gough)率领海陆军部队攻陷厦门;紧接着,英军攻陷定海、镇海、宁波等地。1842年5月18日(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九),英军攻占杭州湾北侧的乍浦县城。5月28日(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九日),英国海军司令威廉•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领英军7,000余人,搭乘20余艘军舰,浩浩荡荡地朝吴淞口方向驶来。1842年6月8日(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英国战舰在长江口以东鸡骨礁集结。1842年6月13日,英军抵达吴淞口外长江江面,英军有战船8艘、武装轮船6艘、运输船13艘和陆军约2000人。面对英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守军准备如何迎战呢?中英爆发战争以来,清朝政府调兵遣将,严阵以待。沿吴淞镇至宝山县长达六七里的堤岸统称为西炮台,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携参将周世荣率领1,300人驻守西炮台,清军拥有威武雄壮的154门大炮。参将崔吉瑞携守军1000多人和大炮50余门防守东炮台。西炮台的后方是宝山县城,由两江总督牛鉴率领2000多人驻守。位于宝山县西北的小沙背阵地,由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领700人驻守。在吴淞口内侧水面上,水师守备田浩然率领16艘清军水师战船待命,水师游击刘长管指挥新造4艘水轮船,每艘船上有4门铜炮。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两军对阵的将帅,他们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物。璞鼎查全权公使
海军司令巴加
陆军司令郭富
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53岁,雄心勃勃,是一个行动迅猛的斗士。他1789年生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郊,祖上曾在17世纪出任贝尔法斯特市的首任总督。璞鼎查就读于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早年加入海军,后随军抵达印度参战。并于1840年4月27日因屡立战功晋封男爵。1841年4月,他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全权公使,随即赶到香港,在香港仅仅停留两天就率领军舰沿海北上。英国海军司令威廉•巴加(Sir WilliamParker),61岁。他1781年生于英格兰斯塔福德郡,12岁加入英国海军,担任船长约翰•托马斯•达克沃斯的仆从。后来,达克沃斯调到利维坦号船,巴加随同前往。他17岁时被派往海德•巴加(Hyde Parker)旗舰,第二年5月1日担任代理船长,在墨西哥湾和古巴沿岸巡航。以后,被晋升为上校、船长和海峡舰队副司令。不久,进入海军部任职。1841年8月10日,巴加抵达香港,就任英军舰队司令。两江总督牛鉴陈化成两江总督牛鉴是守卫上海的最高指挥官,57岁,字镜堂,号雪樵。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即1841年10月,牛鉴定从河南巡抚任上调任两江总督。其时,英军已经攻入中国,在清朝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道光帝任命牛鉴为两江总督,承担保卫上海的重大使命。牛鉴接任两江总督,立马赶到江苏省会苏州,第二天赶到吴淞口巡视。他还马不停蹄地走遍江湾、杨行、宝山和吴淞等地了解情况。他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慷慨激昂的奏折,表达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并奏请上海吴淞口的布防及具体作战方案。道光皇帝龙颜大悦,立即批准牛鉴的作战方案,还在朝堂上对着满朝文武把牛鉴夸了一番。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是福建省同安县人, 道光皇帝把他从福建水师提督调任江南水师提督, 负责守卫吴淞口要塞。道光帝礼仪召见陈化成,对他说:“如今执掌江南防务,务必尽心尽责,以免朕之忧患。”道光皇上说完,命令太监赐予他一对玉盏。陈化成年近古稀,胡须花白,双手捧过玉盏,叩谢道:“微臣虽才力绵薄,年事已高,然大敌当前,理当倾注全力,捍卫大清疆域,旋念化成身受皇上隆恩,更当以身献国,纵有千重万难,亦将万死不辞。”陈化成到任后,实地考察吴淞要塞的东西两座炮台。将近两年,他一直住在江边炮台旁的军营大帐里,和士兵餐风沐雨,同甘共苦。他每天督修海塘,每天监造炮台,每天率领将士操练。他在从吴淞口西岸直至蕴藻浜口长约5公里的海塘上,修筑起26座碉堡,安装140多门大炮,其中吨位最大的大炮重达4000公斤;陈化成在蕴藻浜北岸江堤上修筑了半圆型的新月堰炮台,安置了l0门大炮。陈化成日夜训练那些久疏战阵的江南水师士卒;他还亲临教场,讲授躲避炮弹的方法。陈化成用爱国主义激励官兵:“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陈化成自信地说:“经历海洋将近50年,海上防御全凭炮力。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目前布署严密,可打胜仗。”两军对阵,剑拔弩张,究竟鹿死谁手呢?中英两军爆发激烈炮战公元1842年6月16日清晨,英军海军司令巴加站在“皋华丽”号旗舰指挥台上,发出进攻的命令。随着三发信号弹直冲云霄,英军舰队排成一字长蛇阵,20余艘舰船载运地面部队2000人,分别进攻东西炮台和吴淞口内清军水师。“皋华丽”号等3艘重型军舰正面进攻西炮台;“摩底士底”号等4艘轻型军舰突入黄浦江进攻西炮台,并对吴淞镇和东炮台实施攻击,其目的是掩护英军于吴淞镇附近登陆。在吴淞口西岸,“陈”字帅旗迎风飘扬,陈化成身披胄甲,举起望远镜观察吴淞口外的茫茫大海。他突然发现,就在大雾弥漫的长江口,出现一团飘动的黑烟——那是乘着大雾来偷袭吴淞口炮台的英军舰队。陈化成挥动令旗,立即下令各炮位准备迎敌。当两艘重型英舰进入西炮台附近水域时,陈化成下令开炮阻击英舰。清军的炮弹向英国兵舰雨点般地飞去,几乎与此同时,清军水师的14艘同安霆船、5艘大型明轮船、5艘火攻快船冲出芦苇荡,朝英军军舰冲上去。英军大炮还击了,一阵猛烈的轰响,炮弹铺天盖地倾泄过来,清军水师船队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清军水师每艘船仅有二至三门铜炮,每发一炮大约需要20分钟,不但开炮速度慢,而且面对船体高大的英舰,发出的炮弹几乎没有命中目标的。几个回合,一些清朝水师船掉头逃跑。英军舰队大炮更加猛烈地轰击,清军水师船除2艘船速较快的侥幸逃脱,其余船只均被英军的炮弹打了个稀巴烂,东倒西歪地沉入水底。陈化成挥动令旗,一排炮弹从各个炮位发射出去,不少炮弹落在英军兵舰上舰舷上,发出剧烈的爆炸声;有的炮弹落在附近海里,激起冲天水柱。炮声轰鸣,烟雾弥漫,双方大炮互相对射了近两个半个小时。在炮击战中,清军向英国军舰发射了1000多发炮弹,英军舰队没有一艘兵舰被击沉,但却蒙受了很大损失。自从和中国军队作战以来,海军司令巴尔克遭遇到了最为猛烈的炮击,他大感意外,大声命令停止进攻,立即撤退。“皋华丽”号旗舰首先后退,率先退出了清军大炮的射程,其他英舰纷纷跟进,两军第一场激战暂告休战。吴淞炮台守卫战初战告捷,清军阵地上欢呼声响起,不绝于耳。陈化成看到将士们欢呼雀跃,脸上也绽开了笑容。可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英军强大威武,肯定会更加猛烈地回击。“刚才交战,只是小胜。英夷元气未伤,其突然撤退,决不会甘休。英军作战,素来阴险狡诈,我等万万不可轻敌。”陈化成告诫部下。这时,部将前来报告,英舰又来了。陈化成举起望远镜,发现一群英舰黑压压地扑过来了,英军作战阵势大变,没有先前的一字长蛇阵,而是分散着奔向各个目标。陈化成吩咐将士们全力以赴迎战。英国海军司令威廉•巴加站在旗舰上用望远镜观察四周,发现远处江堤上有一支队伍朝着西炮台方向前进。他把望远镜递给华人翻译,翻译察看后说,队伍前面是举着旗、幡的仪仗队伍,紧接着是官轿,那是中国大官出巡的阵势。威廉•巴加司令下令开炮,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许多大炮的炮口对准了江堤上那支队伍。原来,两江总督牛鉴听到英军败退的消息,急令打开宝山县南门,摆出总督仪仗,鸣锣开道,前往西炮台督阵。他突然看见雨点般的炮弹呼啸而来,不由得大惊失色,匆忙从官轿中逃了出来。河南参将陈平川带着护兵赶过来,护送牛鉴总督逃回宝山县城。牛鉴被英军担心待在宝山不安全,命令立刻前往嘉定,同行的还有宝山县知县周恭寿及2000余名守城官兵。吴淞口战火还在燃烧,英军“阿尔吉林”号和“麦都萨”号等战舰朝小沙背防区杀来。小沙背防区距宝山县城仅1.5公里,防御阵地是一段配有30多门大炮、5000多枚炮弹的海塘。驻守小沙背防区是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听说牛鉴总督已经逃走,看到英舰威风凛凛地驶来,命令兵马撤退进入宝山县城——英军占领了小沙背防区。英军战舰驶向东炮台,轰!轰!轰!炮弹向东炮台飞来,仿佛一阵暴风步骤雨从天而降。崔吉瑞参将已经知道两江总督牛鉴撤出县城逃往嘉定、驻守小沙背的王志元退入宝山县城,于是,他下令守军全部撤往嘉定。就这样,小沙背阵地与东炮台阵地先后落入英军之手。整个吴淞要塞,只有陈化成指挥的西炮台独立江畔。陈化成神情悲愤而决绝。部将刘国标已经报告:两江总督牛鉴跑了,驻守小沙背的王志元跑了,东炮台守将崔吉瑞跑了,东西两炮台互相呼应的优势完全丧失,西炮台赤裸裸处于英舰炮火射程之内。更有恶劣的消息传来,英军已在宝山登陆,很快就会从陆路包抄过来,西炮台面临腹背受敌的生死威胁。英国军舰包围了西炮台,西炮台的清军士兵开始逃跑。陈化成一边指挥炮战,一面阻止士兵溃逃。参将周世荣力劝陈化成赶快撤兵,陈化成拔出佩剑, 怒斥周世荣,可是周世荣还是带着一些士兵悄悄地逃走了。西炮台士兵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逃跑,守备韦应福高呼:“武官临阵,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怕死开逃还算是武官哩。”把总许攀枝跟着呼喊:“主将陈公平时和我们共饮食,同风露,他求于我们的唯有此一时,谁敢退却一步?”但是,兵败如山倒,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最终西炮台只剩下80多个官兵。留下的官兵置生死于度外,拼命向英军开炮。一位炮手倒地阵亡,陈化成冲上亲自点烧火药向英军开炮。英国军舰继续猛烈发射炮火,在一阵阵呼啸声中,海塘上的碉堡也有人称为土堡的被炸掉一大半,西炮台残存的一些碉堡里只剩下几十个将士。这时,有部下牵来一匹马,恳求陈化成撤退,陈化成怒斥道:“即使剩吾一人,也甘愿与炮台同在。”在激烈的生死对决中,陈化成被洋枪击中右臂,鲜血直流,昏倒在地。部将刘国标将陈化成背到炮台后面的碉堡里。陈化成苏醒过来,让刘国标把自己扶起来,朝北而跪,喃喃说道:“微臣虽有心杀贼,然弹尽援绝,回天无力,致使垂成之功,毁于一旦,自知有辱皇恩,无颜面见圣上,更无颜回见江东父老……”话未说完,他就昏死过去。刘国标拼命摇晃着陈化成的双肩,连声呼道:“陈大人醒醒!”陈化成终于睁开双眼,断断续续地说:“刘将军,求你再帮我一把,将我的头盔掩埋掉,把我的头砍下来,和我的尸体一起扔进江中,以免遭逆贼凌辱……”说完,他双目圆睁,口喷鲜血,倒地而亡。英军占领了西炮台,随后占领了宝山县城,东炮台也被英军两艘轮船上的陆战队占领,来自异国的英军发出一阵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吴淞口之战结束了,清军惨败,英军完胜。轻松占据上海县城6月16日晚上,从印度抽调来的英军2500人坐船到达吴淞口外。17日、18日,从英国和印度又开来一批增援部队。英军没有杀奔上海县城,而是按兵不动,仍然停留在吴淞口、吴淞镇一带。6月19日,英军水陆两路进攻上海县城。英军第18团和第49九团以及炮兵、工兵分队共千人由吴淞南下,另外八九艘舰船溯黄浦江而上。海军司令威廉•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领10余艘舰船,沿着黄浦江前进,停泊于十六铺附近。“北极星号”、“摩底士底号”等8艘战舰和轮船,载着士兵在黄浦江上行进,停靠在南码头;蒙哥马利中校率1000多名陆军从陆地上向上海县城进军。英国士兵到达上海县北门口时,看到城门口仅有两门大炮,城门口没有一个中国士兵。两三名英国士兵爬进城墙,打开城门,其余的英军士兵涌入县城。他们这时才发现,中国清朝政府官员早已逃离了。英军占领苏松太道道台衙门和上海县衙门,威廉•巴加和郭富的司令部设在九曲桥畔的湖心亭内;英军三个团驻扎在城隍庙和其他民房里。先前,在英军进逼吴淞口的时候,清朝大官苏松太道巫宜禊见势不妙,从上海县城取走了银两、军火和文卷等,说是解送松江府城,就迅速离开了。上海县知县刘光斗等人在县城积极布置兵马,他们在离县城5里的李家厂炮台进行防御和抵抗,结果英军炮声一响,清军的炮台立刻被炸毁。刘光斗知县觉得无颜见人,投水自尽。他在水中漂到下游被人救起,方才留下一条性命。典史杨庆恩知道英国要进攻县城,料知县城不保,觉得再无颜面见人,在深夜来到黄浦江边,呼唤船夫摆渡过江,当船摇到江心时,杨庆恩整衣正冠,跃入江中。第二天,他的仆人在南码头附近寻到了尸体。英军进入上海县,发觉治安不好。6月16日上午,中英两军在吴淞口激烈交战的时候,上海县城的老百姓已经开始逃难;到了下午,吴淞口失守的消息传来,老百姓更是朝城外逃窜。不少成群结帮的匪徒,趁机抢掠商家财产,抢劫老百姓财物,逃难人群中不时传来叫爹爹寻妈妈的呼喊声,情状十分悲惨。为了制止中国匪徒歹徒的抢劫,英军入城后立刻发布安民告示:“大英国大宪谕上海居民知悉:照得本国与百姓,毫无战意,最可彼此和睦,广开通商之路,大有益矣。但大清官不要议和,是以有衅端也。此次本地匪类,乘机抢夺官民,诚属痛情甚矣。此后该匪再敢抢劫,本官宪从重治罪,不稍宽贷。”江苏巡抚程矞采在向朝廷的报告中说,英军在宝山、上海两县“掳掠无多,并无伤人及奸抢妇女之事”。然而,在汗牛充栋的教科书和书刊上,都有英国进入上海城后奸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的记载,录此备考。英军进驻上海县三天,6月22日,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到达上海。他下令沿江而上进攻南京。第二天6月23日,英军撤出上海、宝山两县,重新集结于吴淞口。英军以占领上海县城5天计算,向清政府索要30万银元“赎城费”(一说50万),这笔钱后来计入《南京条约》的赔款之内。英军撤退了,清朝大小官员大摇大摆地回来了。6月27日,苏松太道巫宜禊返回上海,官府重新开始对外办公,一切恢复了正常,好像并没有发生过战争一样。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上海战役宣告结束。1842年7月5日,英军从上海吴淞口出发,浩浩荡荡直奔镇江。7月15日,镇江失守。8月4日,英军舰队抵达南京江面,架起大炮,宣称开炮攻城。清朝政府道光皇帝慌忙派遣耆英为钦差大臣赶到南京求和。1842年8月29日上午11时,耆英、伊里布、牛鉴等清朝钦差大员,先后登上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耆英、伊里布、牛鉴和英国璞鼎查分别在条约上具印签字,这就是著名的《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宣布:清政府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银元;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即清朝对外的主要贸易制度并准许英商进入中国自由贸易。至此,为期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结束,中国的大门对外敞开了!在吴淞口失守,陈化成壮烈殉国一年后,19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外国人带着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带着资本,带着物质文明,纷纷前来上海,上海城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吴淞失守,这对中国清朝政府是一个悲剧,对上海城是一个耻辱,可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外,《南京条约》导致上海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上海向世界打开了世界,几千年缓慢流淌着的中国历史长河,终于在上海,在上海开埠后转了一个大弯,朝一条新的河道奔腾而去,上海历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历史档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Opium War)鸦片战争,通常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称其为“通商战争”。它指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期间,清朝和英国因为在广东沿海走私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进攻起始,最后以清朝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这场战争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美国和法国也要求享受英国获得的同样权益,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10月24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法国代表拉萼尼在广州黄埔的法国战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在这两份条约中,清朝答应美国和法国享有和英国同等的待遇。相关链接:英船“阿美士德”号来到吴淞口1832年(道光十二年)2月26日,英属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勋爵”号船,于6月20日驶抵上海吴淞口。船上英人林赛(HughHamiltonLindsay,化名胡夏米)与郭士立(化名郭甲利,为林赛的主要助手)等人,换乘小艇,经黄浦江至上海县城东门外天后宫上岸,进入上海县城。林赛一行分别会见上海知县魏之瀛和上海道吴其泰,要求与上海“通商贸易”。次日,吴其泰以该船向未在上海贸易为由,批复拒绝。林赛复书辩驳,双方为会见礼节相持不下,吴其泰坚持英人在中国官员面前无座,林赛坚持英人应享平等待遇,最后双方均站着会谈。7月4日,上海道敦促该船速去。次日,“阿美士德”号离开吴淞口。林赛、郭士立在向东印度公司提交的报告中,陈述了上海地理位置在南北航运、贸易中所居的枢纽地位,以及上海一旦开放对欧洲特别是对英国的意义。相关链接:吴淞口战役后双方将帅的命运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受到英国女王的赞扬,1843年出任香港第一任总督,1844年5月23日被委任为枢密院顾问,1847年他被任命为开普殖民地总督,1848年至1854年担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璞鼎查退休后居住在马耳他,以饮酒为乐。1856年3月18日去世,享年66岁。英国海军司令员威廉•巴加1843年被授予巴斯勋章,1845年出任地中海舰队司令,1852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并回国。他于1854-1857年间担任普利茅斯舰队司(Commander-in-Chief,Plymouth),1863年晋升为海军元帅。1866年11月13日,他因支气管炎并发症逝世,终年85岁。英军陆军司令员郭富在鸦片战争后返加印度,晋升为男爵。1843年出任英国陆军总司令,1849年英政府又以他在中国和印度建立功勋为由,再加子爵荣誉,并予终身年俸两千英镑的待遇。1842年9月,两江总督牛鉴以“防堵不密,贻误战机”罪名解送京城,并被定为秋后处决。牛鉴1844年即道光二十四年二月被释放,外派河南任官。后来,他以五品官衔任河南按察使。1855年即咸丰五年,牛鉴以年老多病辞官,回到家乡武威。1858年即咸丰八年,他病逝于武威老宅,享年74岁。陈化成牺牲后,遗体被运往嘉定县城,在武庙入殓。著名的上海城隍庙挂上陈化成画像,他和霍光、秦裕伯合称“上海三大城隍”。1992年,原清代乾隆12年所建宝山孔庙大成殿,被改建成为陈化成纪念馆。1874年即同治十三年,江苏巡抚张树声会同提督李朝斌勘察西炮台,认为它离入海口稍远,决定移建于半里外的石塘外滩,3年后移建工程竣工。1898年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吴淞镇辟为商埠,第二年,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会同苏松太兵备道蔡钧,以西炮台有碍商埠市场为由,报请拆除。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清廷均批准。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沈敦和亲自指挥,指挥士兵用炸药轰毁了西炮台。不久,清廷言路御使奏章弹劾,沈敦和被贬职戍边,然而西炮台终成一片废墟。2007年,西炮台遗址被建设成为吴淞炮台湿地森林公园。东炮台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消散成为一块废弃之地,遗址今仅存一块康熙年间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