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50章《青年近卫军》
第1页 作者简介
《青年近卫军》作者是: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苏联著名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法捷耶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 前苏联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入党。
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乱负伤。同年秋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
1953年10月召开作协14次中央全会。法捷耶夫在开幕词发言稿中提到为一些受批判作家恢复名誉问题引起了争论,最后发言稿被否定,开幕词被免去。虽然还选他为作协主席,但第一书记由苏尔科夫担任,他已无实权。1956年苏共20次代表大会上,肖洛霍夫发言激烈:“作协已经蜕化成一个行政机构,由权欲熏心的法捷耶夫把持着,在工作中他不愿考虑集体领导的原则。”这令法捷耶夫十分伤心。他以酒浇愁,3个月后自杀,留有一封致苏共中央的遗书。
但赫鲁晓夫矢口否认有遗书,直到1990年这封遗书才公之于世。信中表明法捷耶夫对赫鲁晓夫等人的强烈不满:“我终生为之献身的艺术已被自负而又无知的党的领导人所扼杀,现已无法挽救。……那些靠伟大列宁学说起家的暴发户们使我彻底丧失信心。即使他们以列宁学说发誓,也使我难以信任,因为他们可能比暴君斯大林干出更坏的事来。
斯大林还多少有点知识,而这些人根本不学无术。作为作家,我的生命已失去任何意义。在生活中我遇到的是卑鄙、谎言、欺骗与诽谤,因此我犹如从邪恶中渴望得到解脱那样乐于结束人生。……请把我埋葬在我母亲的墓旁。” 由于法捷耶夫的遗书当时被隐瞒,所以他请求埋在母亲墓旁的愿望也被隐瞒了。
他葬在俄国社会名流的墓地——新圣女修道院陵园。他不愿死后再与大人物为伍,只想伴着自己的母亲。但死者这惟一遗愿没能得到尊重。他活着时是个充满矛盾的悲剧性人物,死后也依然落个悲剧性的结局。
第2页 内容概要
《青年近卫军》主要讲述了:1942年7月乌克兰小城克拉斯诺顿陷于德军的铁蹄下,人们在党委领导下有计划地撤退。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离城前,向地下区委领导人柳季柯夫和舒尔加布置了领导地下革命活动的任务。
在撤退过程中,由于德军的轰炸,共青团员奥列格和部分逃难人群被迫返回城里。途中,奥列格主动找到老党员瓦尔柯,要求地下党派给他任务。瓦尔柯让他寻找一些可靠青年一起工作,奥列格渐渐团结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舒尔加由于轻敌,投宿到表面积极的矿工福明家里,最后被福明出卖。
柳季柯夫通过女联络员波林娜开展地下工作,十分顺利。同时,普罗庆柯在北顿涅茨河岸地区成功开展游击活动。一次战役中,负责联络的青年斯塔霍维奇擅自逃回城里。德军突然袭击,逮捕了城里一大批党员,舒尔加和瓦尔柯也在其中。危急关头,在柳季柯夫的帮助下,成立了“青年近卫军”。
奥列格担任政委,曾担任红军指挥员的杜尔根尼奇任指导员,邬丽娅、万尼亚、谢辽沙、柳芭、莫什柯夫和斯塔霍维奇为委员。从此,“青年近卫军”的活动日益开展起来:他们处死叛徒福明;救出被德军俘虏的同志;烧毁德军招募劳力的职业介绍所;传播苏军胜利的消息等。
12月,德军逮捕了斯塔霍维奇等三人,他经不住拷打最终叛变,致使“青年近卫军”大部分队员以及柳季柯夫被捕。“青年近卫军”队员们在狱中仍与敌人做不屈的斗争,最终全部被敌人杀害。1943年2月15日,苏军解放克拉斯诺顿,人们在烈士墓前宣誓,要为他们报仇。
《青年近卫军》通过对青年近卫军组织以及游击队、红军正规部队对敌斗争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将胜利的真理。《青年近卫军》于1945年出版后,次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第3页 写作背景
《青年近卫军》是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5年。《青年近卫军》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斯诺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1943年2月15日,位于乌克兰中部顿巴斯地区的煤矿城市克拉斯诺顿被苏联红军解放,人们在清理矿井、街道和建筑物时,发现第五号矿井中有许多具被杀害的青年人尸体。经过辨认后证实,这些原都是当地共青团员秘密组织起来的“青年近卫军”战士,他们在德军占领克拉斯诺顿的两年中,与敌人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但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终于遭到法西斯的逮捕、拷问和枪杀。
这支英勇的地下武装组织的领导人是该市的共青团员奥列格·柯舍伏依,后来奥列格和“青年近卫军”的另一位领导人、女共青团员刘波芙·谢夫卓娃的遗体也在罗基文城的郊外刑场上被发现。于是,“青年近卫军”和奥列格·柯舍伏依等英雄的名字在苏维埃大地上传扬开来,作为人民作家的法捷耶夫决心将这群青年英雄的群像写入他的小说中去,在经过大量的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之后,于1945年完成了小说《青年近卫军》并于同年出版。
人物介绍
奥列格:青年近卫军的政治委员是奥列格,尽管他只有16岁,身上免不了还有孩子气,但是他聪明果断,具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组织观念。他以出众的谦虚、沉着、稳重和机智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第一次出现于读者面前,是在撤离途中,他以惊人的胆量和勇气抓住一匹受惊的马,将邬丽娅从死亡的威胁中解救出来。奥列格从小受过革命传统教育,他渴望为国献身,创造英雄业绩。德寇的侵略使他决心与入侵的德寇斗争到底。青年近卫军成立后,奥列格成为政治委员,在斗争中,他的一切行动都严格遵照党的教导。对于工作中的错误与失误,他虚心地接受意见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奥列格最后成了一个出色的地下工作者。
邬丽娅:是一个从内心到外表都非常美丽纯洁的姑娘。作者用百合花的种种美的特性来描写她,表现她的美丽纯洁。就气质而言,邬丽娅严肃、深沉、果敢。她从小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俄国作家关于人的精神成长的论述以及英雄保尔关于生命的名言都给她很大的鼓舞。她参加地下工作是她精神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罕见的创造力,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她深受大家的热爱,她的小组团结一致,在斗争中不断取得成绩。
万尼亚:是公认的具有教授风度和诗人气质的青年。他为人善良,助人为乐,办事有方。在工作中,他沉着老练,善于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所以他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狱中,他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镇定,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始终正气凛然,他发誓不开口回答敌人的任何问题,也绝不呻吟一声。他怀着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念英勇就义。
刘勃卡:(小名刘巴)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她的身上有着一股永不熄灭的青春之火在闪烁。她天真、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但是当斗争需要时,她又表现出机智、勇敢、沉着。她担任总部委员后,既要做好青年近卫军分配给她的任务,又要完成州游击队司令部布置的任务。刘巴被捕后,她不向敌人屈服,无论敌人怎样用刑,都摧毁不了她的斗志。临刑时,她正面接受敌人的子弹,这充分表现了苏联青年不可凌辱的英雄气概。
第4页 读者评论
青年近卫军在短短的5个月中立下了无数丰功伟绩。最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队员被捕入狱,并遭到惨绝人寰的严刑拷打。但是他们以监狱为战场,继续战斗,在生与死、荣与辱的考验面前,他们舍生忘我,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
小说并不是孤立地描写青年近卫军队员们的英雄事迹,而是通过这些事迹,来表现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一个剖面”。鉴于此,小说在描写青年近卫军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的同时,详细地追叙他们在和平日子里的成长历程,从而热情地歌颂了苏联青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表现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热情地歌颂了造就这一代青年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小说展示了在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举国上下,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同仇敌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作品有力地表现了党的英明领导。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坚不可摧。
第5页 名言佳句
1、不管战争是多么艰苦可怕.不管它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痛苦是多么惨重,但是身心健康的欢乐的青年,怀着天真善良的利已主义,怀着爱和对未来的梦想.是不愿意也不会在共同的危险和痛苦后面看到自己的危险和痛苦的,除非这种危险和痛苦会突然袭来,并且破坏他们的幸福的步伐。
2、整个战争时期,从第一天到现在,对这些人说来,已经连成一个紧张得非人力所能忍受的、连续不断的劳动日,只有久经锻炼的、最坚强的性格才能经受得住这样的紧张。
3、他们在全部战争的日子里始终如一地工作着。他们忘记了他们可能有个人的生活:他们的家属都在东方。他们吃、住、睡觉都不在家里,而是在机关和企业里——不论日夜什么时候都可以在他们的岗位上找到他们。
4、年轻人,我的朋友,你也回顾一下,像我这样回顾一下吧,然后你再说说,除了自己的母亲,你一生中还使什么人的感情受过更大的伤害?
5、我们的母亲不是为了我,为了你,为了他,为了我们的失败、错误和痛苦而白了头的吗?总有一天,在母亲的坟前我们的心会因为这一切而受到谴责。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