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漫画阅读百年漫画网(天天漫画网全世界都在看他的漫画)
张贤根,现为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周中华教授的漫画武汉清零背后的代价——一组漫画引发的思考在先导之声推出之后,不到3天的时间阅读量接近150万,在看数接近1.5万,留言上千条。
昨天,周中华教授又发来最新的中国抗疫漫画系列作品——
抗疫诗画作(周中华)
《裁决》
应该裁决病毒
还应该裁决
某些人内心的黯淡
《纪念》
一万个人
对同一朵鲜花
有一万种感念
无数朵鲜花
用同一种崇敬
纪念无数牺牲的英雄
《喜欢》
喜欢蓝天,白云悠悠
喜欢大海,波涛荡漾
喜欢鲜花,芬芳可人
喜欢小鸟,展翅飞翔
喜欢和煦的春风
喜欢明媚的阳光
英雄,你走了
这些喜欢中,任意一个
对你来说,都成了鞭长莫及的奢望
谢谢你!
你的缺席,让我们明白
每一种日常都很珍贵
谢谢你!
你的牺牲,让我们惊醒
从来都没有理所当然的热爱
从来都不存在没有代价的喜欢
那么,周中华教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漫画家?今天特给大家推荐张贤根撰写的《周中华与他的漫画》一文,有助于大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周中华教授。
周中华与他的漫画
与中华兄的交往虽然时间不长,但总有某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与印象。这既是因为他为人随和、是性情中人,还由于我们都曾在哲学系读过书,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周中华是旅日画家、诗人,他多才多艺,创作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国画、连环画、诗歌与散文等,但他又有所侧重,尤其擅长漫画创作。少年时代的周中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画画。周中华高中分班时,为了能报考美术专业,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理科,他高考考上的却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既不是理科,也不是绘画专业。
周中华虽然没有如愿学习绘画,但除了学习与研究哲学科目外,他爱好漫画这一雅趣并没有被搁置下来。或许正是读哲学系这一历史机缘,激发了周中华将理性思考融入到漫画的表现里。在读大学期间,周中华就主办了《哈哈镜》宣传栏,用自己的幽默漫画表达自己的心声与诉求,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与赞赏。1980年,周中华的漫画《进与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的这幅处女作,还引起了华君武的注意与青睐,并特地为这幅漫画写了画评:“耐人寻味,寓于哲理”。
由此而来的成就感,变成了一种心理内驱力,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激励与影响。在哲学系读书期间,画哲理漫画成为了周中华重要的志业旨归。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周中华东渡日本留学。在取得了东京学艺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周中华曾给日本的知名漫画家做过助理,从中了解与熟悉了日本的漫画创作。1984年,周中华的漫画《羡慕》,在日本《读卖新闻》社主办的第六届“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中,获得自由选题的特别奖,这是对他的哲理性漫画追求的充分肯定。他的作品《羡慕》,还成为了浙江省文科高考的选择题。
虽然说,周中华早已名声在外,而且还大名鼎鼎,但他却有一颗平常心。在参加各种会议与活动中,带着纸笔为朋友即兴画漫画,甚至成为了周中华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他那非常专注的眼神不仅显得新奇,还让人们感受到漫画的诱惑与亲和力。在《维系》 的作品里,周中华强调了时间观念的极其重要性,这是因为世界秩序的建构根本离不开时间。他的一幅幅漫画作品,不仅生动有趣,还形神兼备、意味无穷。在实质上,漫画指通过虚构、夸饰、比喻、象征与假借等手法,来加以视觉、心理与文化叙事的一种艺术形式。
应当说,通过诙谐与幽默的画面及其组合,漫画旨在取得讽刺或高扬的戏剧效果,令人感同身受,过目不忘。人们在观赏自己的漫画时,既渴望又害怕的心情无疑是微妙的。渴望遇见一个合乎内在审美预期的自我,但同时又害怕呈现出的是如同路人的自我。还要看到,在滑稽与幽默之外,漫画还可以直接批评与鞭挞社会问题与文化症候,它在这个超级魔幻与荒唐的现实社会的意义无可估量。周中华的作品《受害者》,揭露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毁灭,岂不知人是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下来的。
在周中华的漫画创作中,常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与审美风格,以及基于社会与文化语境而建构的符码指涉与针对性。在柏格森看来,要理解笑就得把笑放到它的自然环境,也就是放到社会之中。在似与不似之间,尤其是形似与传神之间,周中华旨在建构一种暧昧的审美与文化张力。在精神与文化特质上,周中华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与表象的冲突,并把这种冲突和解与缓冲到微妙的平衡里。在周中华那里,漫画表现了人被遮蔽而难为常人所见的表情,这些神情显然既是独特的又是不可替代的。
在欣赏中,漫画通过求异思维将这种与日常的不协调,纳入出乎意料的状态与语境里加以回应,从而让人的形象生成某种另类的愉悦和快感。应当说,漫画既是讽刺与幽默的艺术,同时也是悖缪和逆向思维的艺术。漫画根本性的艺术特质在于,它似乎以变形与丑的形态开始,并旨在获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奇异感。虽然说,有人称漫画为审丑的艺术,但这种审丑其实是与美的意外与别样的相遇。毫无疑问,美与丑不仅是分界的与相互区分的,但它们确实又是可以彼此生成与转化的。
在波德莱尔那里,对化丑为美的主张与强调,也可看成是漫画的一种审美与文化特质。尽管说,丑在艺术与生活里既有边界,但更应通过对这种边界的突破,让生活得以审美化与审美实现生活化。在漫画里,突出构思、概括性强、画面简洁与彰显滑稽密切相关。而且,漫画本身也是发现另一个自我的过程。在超现实主义那里,艺术家以其荒诞奇诡、意出画表的作品创作,暗合着漫画怪诞的奇异经验与陌生感的建构。在创作与鉴赏过程中,漫画既与对日常表情的分离密不可分,同时又相关于人们对自我的想象性建构。
周中华教授的这幅漫画成为全国高考题。
而且,通过简洁的画面表达出的特别话语与思想特质,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强化了视觉艺术效果。在与自己的似曾相识之中,生成与建构着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感受,以及与自己通常形象相区分的他者的自我或自我的他者。周中华的漫画《职责范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尤其是,他致力于将认知、哲理与幽默融入到艺术表现里。在阿恩海姆那里,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他由此提出了自己的张力说。阿恩海姆认为,力的结构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而同形是艺术与审美的本质之所在。
尤其是,当漫画家着力表现人物传神的情态时,必定会带来形与神及其生成性关系的变化。具体说来,面部的表现按照视觉力的传神方向聚集,必然会造成面部各构成关系的紧张,最终达到既传神又形式怪异的滑稽与幽默。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在世存在往往是被抛的与无法选择的,日常生活是人们难以甚至根本不可能摆脱的情结。正因为如此,人们的面部表情常常被日常生活所定格,这种定格一般是人自己难以觉察与意识到的,这就为漫画的表现提供了根本性的可能与契机。
应注意到,漫画所表现的形象并不同于人们装出来的假象。在漫画表现里,漫画家极力捕捉与抓住人们的独特表情,这些独特表情当然存在于日常生活里,但它们又被日常生活的平均化所敉平,难以彰显出自身的特质与别有的韵味。因此可以说,从日常生活挖掘那些非日常性的表情与特质,无疑构成了周中华与一切漫画家的创作诉求。近年来,周中华又独创了一分钟现场快速画像,短暂建构出神形俱佳的人物漫画像。周中华的漫画带来了活跃的气氛与盎然的生趣,以及人们平时难以深切感受的艺术介入感。
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让被描绘者参与其中,还在与人物的互动里凭添了奇妙的意趣。周中华通过观察发现,人生最大悖谬就是烦恼与无聊,特别是,不得不面临生、死与如何对死亡的恐惧加以终极超越的问题。在周中华那里,汉字、茶道、山水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十分受重视,于是他在山水画的创作里融入了中日艺术的审美特质,这也反过来影响着他的漫画表现与创作。与自己发生难以预料的惊奇相遇,潜在地成为漫画不可或缺的审美预期。在周中华的创作中,漫画的艺术表现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还是一种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生命的救赎。
(张贤根,湖北省咸丰县人,现为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来源:诗意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