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是什么玉石(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哪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南巡洞庭湖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洞庭湖也随之波浪翻滚,差点将他乘坐的龙舟掀翻,为了保命,秦始皇慌忙将随身携带的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希望以举国龙脉镇浪,不久,果然风平浪静。传国玉玺也由此失落。
自此之后,关于传国玉玺的传闻就一直没有断过。
传闻一:传国玉玺真的是和氏璧做成的吗?
在不同的史书中,传国玉玺的材质也是不一样的。
据《史记正义》记载:
“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韦曜吴书云玺方四寸,上句交五龙,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就是说,秦始皇灭掉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成就,特意命丞相李斯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玉玺方四寸(相当于现在的9.2厘米),上面雕刻交盘龙,底面用虫鸟篆字刻了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此昭示自己是上天指派的皇帝,国运必然昌盛。
这和氏璧原是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为了和赵国联姻、共同抵御强秦,楚王便不得已将和氏璧献给了赵惠文王。
而与此同时,秦昭王也想得到和氏璧,于是,便假意向赵国提出想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稀世宝玉,蔺相如奉命带璧入秦,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对《史记正义》中的记载,学者们疑惑不已:
和氏璧外形扁平、而且中间带孔,这种形状,怎么能制成四寸见方、高三寸的传国玉玺呢?
对这个问题,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史记正义》中的记载无误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和氏璧远比我们想象中大的多,也厚的多。
除了《史记正义》外,《晋书》中记载传国玉玺,是用上等的蓝田玉制成的。
“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秦都咸阳周边盛产蓝田玉,秦始皇就地取材,用蓝田玉做传国玉玺,既合情又合理。
由于《史记正义》和《晋书》都是内容考究、记载详实的正史,所以,几千年来,谁也无从质疑书中内容的正确性。
如果这两本书里说的都是真的,那传国玉玺就有两块,一块是用和氏璧制成,一块是用蓝田玉制成。
恰好,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在秦始皇在位期间,也出现过两块传国玉玺。
一块在公元前219年,被秦始皇抛在洞庭湖里;
一块在公元前209年,由一位自称为“滈池君”的水神敬献给秦始皇。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使者奉璧具以闻……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史记》
虽然书中明确记载,第二块传国玉玺就是秦始皇失落的那块,“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这种事压根就不可能发生。
洞庭湖浩瀚无垠, 洪水滔天,若想在其中打捞一块四寸见方、高三寸的玉玺,无异于大海捞针,以现代发达的技术和设备尚且做不到,何况2000多年前的秦朝?
这第二块传国玉玺的出现,很有可能是丞相李斯等人,为了讨好秦始皇、迷惑民众,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因为传国玉玺,自它诞生那一刻起,就被人为附加了一层神圣的意义。
历代帝王都将其奉若珍宝,视为”法定政权“的象征,得到它,就可以”受命于天,改朝换代“,而失去它,则表示”天命所致,气数已尽“。
所以,在统治者眼中,传国玉玺,万万丢不得。
传闻二:流传到清朝的传国玉玺是真的吗?
传国玉玺的传世经历,是非常坎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镇浪,将传国玉玺抛入洞庭湖中,第一块传国玉玺就此下落不明。
9年后,“传国玉玺”再现于世,只是这一块已经是“替代品”了,但它仍具有“受天于命”的象征意义,所以,对各路诸侯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进咸阳,秦王子婴自知大势已去,便身着白衣,以颈系俎,亲率群臣献上“始皇玺”,以示归顺。
刘邦大喜过望,公元前202年,他称帝建立西汉后,不仅将此物随身携带,还将“始皇玺”正式更名为"汉传国玺”,希望大汉国祚世代相传,“传国玉玺”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到了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为了彰显自己称帝的合法性,王莽派弟弟王舜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
面对一向以“忠心”示人的侄子,王政君一边狠狠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一边怒骂道:“我已经老了,快死了,你们兄弟走着瞧,早晚有被灭族的那一天!”
自此之后,传国玉玺便被摔破了一角,王莽求之心切,便用黄金补全了残角。
公元23年,王莽果如王政君所言,被更始军斩杀于乱军之中,存在仅15年的新朝就此灭亡。
禁卫军校尉公宾拿到了传国玉玺,并将其献给了起义军首领刘秀。
刘秀自此称帝、建立东汉,号令天下。
但到了东汉末年,董卓祸乱京师,为了保命,汉少帝刘辩仓皇逃离皇宫,途中不幸遗失了传国玉玺。
不久,十八路诸侯结成联盟,共同举兵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孤军深入,攻进洛阳,意外在城南的一处枯井中发现了那块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以黄金镶补一角的传国玉玺。
孙坚若获至宝,不由得心生异念,不料却因此命丧黄泉。
公元191年,年仅36岁的孙坚在岘山兵败身亡,豫州刺史袁术借机抢到玉玺,以为“天命在我”,不久自立称帝。
可袁术德不配位,很快众叛亲离,成了各路诸侯的众矢之的。
2年后,袁术病困而死,荆州刺史徐璆劫掠了袁术的棺木,将玉玺献给了曹操,自此,传国玉玺才得以重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操的长子曹丕,刚继承魏王位,就迫不及待逼迫汉献帝禅位。
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归”,曹丕特意命人在玉玺上刻了八个字:“大魏受汉传国玉玺”。
但是,曹魏的子孙坐江山没几年,就被司马懿父子敢下了台,这之后,传国玉玺又流落到了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手中。
西晋存在50年,光八王之乱就打了16年,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公元311年,匈奴人刘渊灭掉西晋,并得到了传国玉玺,建立了前赵。
后来,大将石勒自立、建立后赵,为了得到传国玉玺,石勒攻杀了刘渊的次子刘曜,并在玉玺上复刻了“天命石氏”的字样。
这之后的25年时间里,传国玉玺辗转于石鉴、冉闵、蒋干等人之手,直到公元352年,传国玉玺才在濮阳太守戴施的运作,回到东晋的当家人晋穆帝手中。
但稳定了没多久,传国玉玺又被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争来抢去,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了南北,这场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纷争才暂告一个段落。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见大势已去,遂带着传国玉玺逃往突厥。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因无传国玉玺,为了昭示天命,只得用白玉雕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用以稳定民心。
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成功迎回萧后和传国玉玺,李世民大喜过望,特封李靖为“ 代国公”。
之后,传国玉玺在唐朝传承了300余年,直到唐哀宗时,被降将朱温所夺,后梁由此建立。
16年后,晋王李存勖灭掉后梁,夺得传国玉玺,建立了后唐。
谁知仅仅过了13年,大将石敬瑭就引契丹大军南下,灭掉了后唐,公元937年,唐废帝李从珂走投无路,于是携传国玉玺登高台自焚而死。
自此之后,这块传世已1146年的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再也无人见到过它的踪迹。
虽然之后的王朝都千方百计想要找到传国玉玺,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传国玉玺应该是没找到。
后周太祖郭威遍寻传国玉玺而不得,只得自刻两方“皇帝神宝”玉玺,以昭天命。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传国玉玺还是踪迹全无。
直到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一位农民段义在修房子时,意外从地下挖出了一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蔡京等13位翰林学士一致认为,这方玉印就是“真秦制传国玺”。
然而,经后世学者多方考证,这方传国玉玺,其实是蔡京等人为了讨好皇帝,造的假。
可即便是假的传国玉玺,还是有人愿意把它奉为珍宝。
1127年,金军大举攻宋,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在靖康之变中被掳北上,传国玉玺也被金人掳去,又一次下落不明。
直到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传国玉玺才又一次,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日,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正在市集上出售一方“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的宝玉,权相伯颜一下认出了它是”秦传国玺“。
之后,这枚传国玉玺就一直被元皇室所收藏。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屡次发兵征讨北元,想要得到这枚传国玉玺,但都求而不得。
一直到明末清初,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 其子额哲投降后金,才献出祖传的“传国玉玺”。
皇太极喜不自胜,认为天命所归,“乃定立国计”,并正式将国号“金”改为“清”。
可实际上,额哲所献的”传国玉玺“,并不是秦玺,而是汉玺,而且不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它是汉元帝送给匈奴王的和亲信物,上面刻着“制诰之宝”四个大字。
随着大清政权稳定,直到100多年后,乾隆皇帝才正式承认这起乌龙事件。
1924年,大清已灭亡了12年,但紫禁城里还住着末代皇帝溥仪。10月4日这天,西北军军阀鹿钟麟率警卫冲进紫禁城,要求溥仪务必在两小时内离开,临行前,鹿钟麟曾问起传国玉玺的下落。
溥仪冷冷地答说:“你说的是不是传说?那块玉玺我没见过,就是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也没见过。”
1962年,毛主席在中南海宴请溥仪,出于好奇,他也问起了传国玉玺的下落。
可遗憾的是,溥仪想破了脑袋,也没想起来祖上有关传国玉玺的有用记载,只好红着脸说:“大约早就丢了。”
毛主席见状,立即解围道:“丢了便丢了吧,反正也不是封建时代,不讲究受命于天了,现如今我们也有一块代表新中国的玉玺。”
毛主席所说的“新中国玉玺”,并不是真的由玉石刻成的,而是用纯铜制成的,这枚新中国“第一国印”,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大字,在1949年11月1日正式启用,如今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传闻三:传国玉玺真的在洞庭湖底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一位叫“黄新建”的学者在遍查史料后,突然爆料:秦始皇“传国玉玺”的所在位置,是在洞庭湖君山的水下淤泥里,而且证据确凿!
他拿出的证据一个是,《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洞庭湖时,确实把传国玉玺扔进了湖中,自此之后,再也没人发现过它的踪迹。
另一个证据是,在君山的崖壁上,刻着两个样式古怪的字,他认为这是秦朝的文字“永封”,顾名思义,传国玉玺在这里丢了,秦始皇怕其他人将其打捞走,所以,要把这里永远封住。
乍听之下,是这个道理。
可随后之后,就有佛学专家站出来推翻了黄新建的说法。
佛学专家们认为君山崖壁上的文字,既不刻于秦朝,它的意思也不是“永封”,而是成书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梵语,是佛家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中的其中两个。
这么一来,这事就跟传国玉玺没什么关系了。
但理清了传国玉玺的传世脉络,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第一国宝”——秦传国玉玺,尤其是第一块传国玉玺,时至今日,可能还在洞庭湖底的淤泥里,静静地等待人们发现它的那一天。
至于第二块传国玉玺,很可能早就焚毁在公元937年,后唐灭亡的那场大火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