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在哪(长勺之战是现在哪个地方)
长勺在山东莱芜附近。拿今天具体的位置来算的话,在山东莱芜的东北方向,这个地方现在做成了一个遗址,也就是这个“长勺之战”的遗址了。
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齐国是春秋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由于齐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所以,它的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早在春秋初期,齐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齐国还先后吞并了邻近的一些小国,国力日益强大。鲁国则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无论是疆域还是实力,都无法跟齐国相比。
公元前690年,齐国吞并了跟鲁国有亲戚关系的纪国(在今山东寿县西南);公元前687年,齐、鲁两国又共同进攻郕国(在今山东汶上县北),但是郕国的土地却被齐国独占。这样,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便紧张起来。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到姑棼(在今山东博兴县附近)去打猎,碰到了一头凶猛的野猪。齐襄公向它连射几箭,被激怒的野猪竟直立起来,大声嚎叫。齐襄公吓得浑身发抖,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连鞋子也丢了。
原来,齐襄公有个叔伯弟弟,名叫公孙无知,早就想伺机夺取君位。这时,公孙无知听说齐襄公受伤,便派人杀死了齐襄公,夺取了君位。但是,公孙无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帮大臣杀掉,国君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时都在邻国避难。公子纠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前693-前662年在位)是舅甥关系,他和他的师傅管仲都住在鲁国。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住在莒国(今山东莒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以后,都想赶快回到齐国去做国君。
鲁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尽快得到国君位置,特意派了一支兵马和十辆战车,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赶到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准备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当管仲带领人马赶到即墨(今山东即墨县)时,公子小白在莒国军队的护送下,刚刚过去不久。管仲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口气追了三十里,果然追上了小白。于是,管仲张弓搭箭,嗖地一声向小白射去。那支箭正好射中小白的铜带钩上。聪明的小白将计就计,乘机咬破嘴唇,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假装已死。管仲见了,信以为真,赶快派人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听到这个消息,也认为小白已经死了,就放宽了心,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公子纠到了齐国国境时,才知道公子小白早就到达齐国的都城临淄,并做了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这样,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的位置已经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旧回到鲁国安身。
这件事使齐、鲁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因为鲁国积极支持公子纠,想叫他做齐国国君,所以刚刚即位的齐桓公对鲁国非常恼火;鲁庄公也因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的国君,对齐国更加仇视。公元前685年秋,两国军队便在齐国境内的乾时(在今山东临淄西)大动干戈。结果,鲁国战败,鲁庄公把自己乘坐的车子也丢掉了,后来另换了一辆车,才逃脱了性命。
不久,齐将鲍叔牙又领兵打上门来。他要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国军队就要继续围攻鲁国。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得逼死公子纠,囚禁了管仲。这时,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齐国要是重用了他,将对鲁国不利;不如干掉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国。”但是,鲁庄公没有采纳施伯的意见,把公子纠杀了并把头颅和管仲送交了齐军。
管仲等人被押出鲁国国境以后,鲍叔牙亲自迎上前去,替管仲松了绑。他和管仲本来是好朋友,也深知管仲的才干。回到齐国以后,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竭力保荐管仲。齐桓公虽然被管仲射过一箭,但他不仅不念旧恶,反而接见了管仲,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管仲的见解很合齐桓公的心意,因此,齐桓公便重用了管仲。
经过乾时一仗,齐桓公的君位开始巩固了。管仲建议齐桓公对内要革新政治,整顿军事;对外要联络其他诸侯,同他们结好。等到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强大起来以后,再乘各诸侯内部发生变乱的机会,想法扩张势力。但是,齐桓公急于向外扩张,没有采纳管仲的正确意见。公元前684年春,他又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
这时,鲁国吸取了乾时之战失败的教训,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并疏通了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强了对国都的守备,以防备齐国的再次进攻。同时,在政治上,鲁庄公也做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国决一胜负。
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的人,听到齐国要进攻鲁国的消息以后,非常着急。他虽然不是什么肩负军国重任的大官,但是他认为,对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关心、过问。于是他决定去见鲁庄公,跟他讨论有关这次战争的问题。
曹刿的乡亲们知道后,纷纷阻拦他。他们说:“打仗是国家大事,让那些成天吃鱼吃肉、酒醉饭饱的大官们去谋划吧,你何必多管闲事呢?”曹刿说:“不,那些身居高官的往往目光短浅,不会深谋远虑。”说罢,就一直向王宫走去。
曹刿见了鲁庄公,开口就问:“齐军快打来了,听说你已经做出应战的决策,但不知你凭什么同齐军作战?”鲁庄公正需要有人帮他出主意,见曹刿这样关心国家大事,就高兴地回答说:“我对待人还算是宽厚的,对衣食等生活用品,我从来不肯一个人享用,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认为单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不能作为战胜齐军的保证,就对鲁庄公说:“你只不过给人家一些小恩小惠,何况这些小恩小惠又只落到少数人身上,多数人并没有得到。这样,老百姓是不会和你一起去跟齐军死战的。”鲁庄公接着说:“我不仅待人好,就是对待天地神明我也是很虔诚的。我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使用的牛、羊、猪和宝玉、丝绸等祭品,总是有多少就说多少,从来不敢夸大。我这样诚实,天地神明一定会帮助我打败齐国。”曹刿还是不以为然,说;“你不虚报祭品的多少,这只能算是有点信用,还说不上是很有信用。单凭这些,老天爷不会给你降福,老百姓也不会信服你。”鲁庄公沉默了一会,又继续摆他能够战胜齐国的理由。他说:“咱们鲁国每年发生千百起诉讼案件,我虽然不敢说件件了如指掌,判决公平,但是,我总算尽了最大的努力,总算是慎重处理了呀!我想,老百姓会相信我、支持我的。”曹刿听到这里,果然连连点头。他用赞同的口气说:“诉讼案件,无论大小,都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案件处理得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你能够这样重视诉讼案件,并尽可能地公平处理,就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因此,我认为你可以跟齐国决一胜负了。”
接着,曹刿又自告奋勇,请求跟随鲁庄公一起出战。鲁庄公见曹刿很有智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跟自己乘一辆战车,率领着鲁国军队,去抗击齐军的进攻。
当时,齐军仗着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暂时避开齐军的锋芒,采取守势。后来,鲁军退到一个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在今山东莱芜北),战局才开始扭转。
齐军攻到长勺后,稍稍稳住阵脚,便先发制人,向鲁国发动猛烈的进攻,鼓声震天动地。鲁庄公见鲁军阵地受到威胁,心急火燎,要立刻下令击鼓反击。曹刿连忙阻拦说:“等一等,不要击鼓反击。眼下敌人士气正旺,如果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意,不如先不跟他们交锋,消磨消磨他们的锐气。”说话间,齐军随着咚咚的鼓声冲杀过来,眼看就要攻入鲁军阵地,鲁军突然万箭齐发,齐军无法前进。
齐军求胜心切,一连擂了三次鼓,冲了三次锋,始终没能同鲁军正式交锋。鲁军的阵地象扎了根一样,怎么也攻不动。这时,齐军接连发动了几次攻势,都没有奏效,人人泄气,个个疲劳。
曹刿看准了这个时机,但对鲁庄公说:“齐军已经泄气了,你赶快下令擂鼓,发起反击。”鲁军阵地战鼓一响,士兵们士气高昂,争先恐后地冲向齐军,锐不可挡。不大一会儿,齐军的阵地就被冲垮了。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制止说:“别忙,等我看看敌人是真败还是假败。”说着,他就跳下战车,查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登上战车前的扶手,观察了齐军的旌旗,然后对鲁庄公说:“请下令追击吧。”追击令一下,鲁军军心大振,杀声震天,很快追上了齐军。经过一场厮杀,终于把齐军赶出国境。
鲁国虽然打胜了这一仗,但是,鲁庄公对曹刿的军事指挥却很不理解。战争结束以后,鲁庄公向曹刿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击鼓冲锋之后,鲁军才发动反击?为什么齐军已经溃退,还不让鲁军立即追击?曹刿为什么要查看齐军的车辙和旌旗?
对这些问题,曹刿一一作了回答。他说:“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当士兵听到第一次冲锋的鼓声时,士气正旺;如果第一次冲锋没有成功,再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经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消失殆尽,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在齐军三鼓过后、勇气衰竭的时候,我们才擂响战鼓,激发士兵斗志,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齐军。”关于不匆忙追击齐军的问题,曹刿解释说:“齐军开始溃退进,我怕他们是假败。因此,我劝你不要立刻下令追击,以免遭到齐军的伏击,吃亏上当。后来,我见齐军车辙混乱,旌旗也东倒西歪,这说明他们军容不整,十分狼狈,肯定是真的溃败了。所以,我才请你下令追击。”鲁庄公听了这番话,心里明白多了。
长勺之战遗址位于今苗山镇杓山南,这里有杓山和长勺氏居住遗址。《齐鲁文化大辞典》载:“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莱芜东北
曹刿论战正义师
《左传·庄公十年》对战役经过有较明确的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即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