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产业是什么,产业扶贫五小产业指的是什么
本文目录
1.产业扶贫五小产业指的是什么 2.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是什么意思 3.河南济源在古时侯叫过什么名子呢 4.五小行业的标准是什么
产业扶贫五小产业指的是什么
1、五小产业指小食品经营及加工单位、小理发美容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小食品经营及加工单位(含小食品店、卤食店、职工食堂、糕点、冷饮等)、小理发美容店、小旅店(旅社、招待所)、小浴室(含洗浴、沐足)、小歌舞厅(含歌厅、舞厅、影剧院及娱乐场所等)。
2、歌舞厅:备有跳舞设施的公共大厅或舞场,也是集个性化、灵活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场所。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狂欢,喝酒,唱歌,跳舞来助兴。
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是什么意思
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企业组织和交易关系的视角划分
(一)引言。
从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我们注意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市场格局的改变,“所有制”等要素特征对企业发展影响作用日益淡化,而企业产品技术特征、资产专用性特征以及交易特征等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则日益增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模式。可以推测,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中城乡割裂的“乡镇”特征将愈发模糊,而市场化的“企业”特征将愈发凸显出来,企业的发展将更加遵循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企业逐步分化或融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进入市场的方式。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样的企业组织其交易的方式,其实质就是在分析、概括企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二)从企业组织其交易关系的视角看企业发展模式。
1.基本分析框架。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企业视为进行资源配置的场所。按照科斯的企业理论,用企业制度来代替价格机制进行资源的配置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换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科斯的观点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威廉姆森提出了企业在选择其交易关系中,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的频率等交易特征是影晌选择的主要因素。具体地,在没有交易专用性投资或当交易经常发生时,“市场”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具有优势,当投资具有交易专用性时,则企业合约更为重要,并且随着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增加会使合同安排从短期合同转向更长期的合同,最终转向垂直一体化,因为当资产高度专用时,由于资产的“锁定”效应,市场治理的风险是很大的,其中资产专用性包括场所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以及专项资产。迪屈奇的新交易成本经济学又在威廉姆森的基础上将交易成本拓展到一个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中。与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最小化作为研究企业、市场及其混合形式的核心不同,迪屈奇十分强调企业作为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核心,并将“效益”概念引入到对企业、市场及其混合形式等不同交易方式的分析上,指出一种组织方式的适合性,不一定取决于交易成本,还必须建立在对各自效益的比较之上,而企业的管理效益主要依赖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力量。当技能与资产利用具有独特性时,在企业组织内部所产生的收益会更高,尽管内部组织的管理成本可能高于能够取代其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成本。但是无论是科斯、威廉姆森还是迪屈奇,他们分析企业交易方式的一个共同点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条件,而企业是在缺少市场交换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恰恰是企业的发展为中国注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因此,本部分在分析企业发展模式时,除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企业理论外,还将特别强调制度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社会经济制度作为企业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即企业协调类型的形成不仅受到产业技术特征的影响,而且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制度的影响,因为制度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和自我约束性。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假设:(1)宏观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企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的基本空间;(2)当外部制度环境约束逐步解除时,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日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基本属性,表现在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的交易频率以及产品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力量等因素特征;(3)由于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以及制度之间存在着自我约束性和互补性特征,即便是在企业自然属性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企业也完全有可能选择不同的组织交易方式,从而是不同的发展模式。
2.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类型。根据企业组织其产品交易、与市场协调的方式,在此初步将企业的发展模式划分为自我独立发展型、准(半)独立发展型及完全依赖型。其中,自我独立发展型是指企业独立经营、有自己的品牌或独立的产品,企业进入市场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交易市场,而是通过开拓销售渠道、建立企业的自我市场网络,产品直接面向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采取此发展模式的企业通常以经营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准(半)独立式发展型是指以本地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前店后厂”式企业,以及以本地资源、传统技术为依托、以本地区域市场为销售半径的传统产品生产企业,包括专门为大企业生产、供应原料、零部件等的承包制的企业;依赖型是指企业自身没有独立的生产产品,以为其他企业加工产品、收取加工费为主。大量的企业资产规模有限、技术含量不高的乡镇中小企业是依赖型或准独立型发展模式的主体。
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演化,本项研究试图从以下视角展开分析。第一,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外部的制度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企业自身的产品技术特征、资产专用性特征和交易频率特征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均等的;第二,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的发展遵循由依赖型、到准(半)独立型、再到独立型的进化路径;各种类型的企业发展模式之间不存在绝对的边界,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特别是当企业的发展阶段发生变化时以及外部市场条件发生重大调整时,这种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更为突出。第三,对于某个特定的企业,它的发展方式可以同时采取其中的两种模式,但是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主体方式;第四,各种发展模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久的生命力。
(三)各种类型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
从企业历史发展的主流看,企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由依赖型和准独立型为主体到独立型与依赖型、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并存的过程。
1.改革开放以前,宏观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微观上的人民公社组织制度安排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社队企业(企业前身)发展模式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影响超过了产业技术特征对企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规定了企业依赖型和准独立型发展模式为企业主体发展模式的形成,而农民对技术、经营以及资金供给等要素储备的有限,又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这两种发展模式的主体地位。
企业的前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其社队企业所奠定的发展基础以及所确立的发展方向有着较强的“自我约束性”,也即路径依赖性。因此,探索企业的发展模式非常有必要追溯到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发展。
社队企业诞生于人民公社时期,它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1958年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后,公社工业开始脱离农业成为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个独立的产业,不再是附属于农业的副业。并且,许多人民公社党委专设工业书记,公社管理委员会设置了工业管理机构,由此也形成了乡镇政府直接办工业的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在当时大办钢铁的宏观背景下,公社工业的发展基本是围绕钢铁行业,兴办小炼铁厂、小煤窑、小矿山、小水泥以及小农机修造等,并将农业合作社所建立的许多手工业、农副产品粗加工小厂无偿转为公社工业。1962年,“(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确立后,公社工业也相应地转变为社队企业。按照同年中央的有关规定,社队企业主要放在生产队一级作为副业经营,主要经营领域一是在农闲季节开展短途运输等活动,二是开展农副产品粗加工。因此,这一时期社队企业又退回到“副业”的地位,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空间,其经营活动半径基本是被限定在社队内部,以服务社员为中心,这一阶段社队企业的发展是依附在公社经济上。
尽管20世纪60年代初期社队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低潮,但是在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中所积累下的创办工业企业的经验却成为日后各种类型企业发展模式形成的一笔丰富的制度遗产,对于许多原来从未涉足工业的社队来讲,发展社队工业不再是非常陌生的新事物,对此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因而一旦新的发展机遇出现,往往能够较为敏锐地进行捕捉。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社会集体与城市回乡职工联手创办为大工业、大企业服务导向的社队企业发展的小高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60年代初期,国家在经济调整中将一批城市职工和于部下放回村。一些社队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网络和信息资源,与城市企业建立联系,为大企业加工、生产配套零都件或为企业设备进行检修服务等。双方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企业依赖型和准独立型发展模式的雏形。这种进入市场的发展路径一直延续到60年代未、70年代初城市知识青年下农村锻炼劳动。据无锡县的典型调查,20年代以前创办的社队工业企业中,有城市工作经历的技术老工人约占1/3。又如辽宁省海城市福安村,60年代初及70年代大队建立起的建材厂和铸造厂分别利用的是从鞍钢等外地回乡职工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源以及知识青年的家庭关系网络,生产原料或是生产大队自产(如建材)、或是由厂家直接提供(如铸造厂),工厂产品的销售直接供应本地有关建筑生产单位或挂钩的鞍钢大企业。
1970年,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后,社队企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会议要求各地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厂,发展小钢铁、小煤窑、小水电、小化肥、小机械修造等地方“五小”工业,所需资金除了由社队自筹外,国家扶持人民公社的资金重点要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据统计,到1971年底,全国96%的县建立起了农机修造厂,各地人民公社办起了农机修理(配)厂(站),大队一级则办起了修理点。而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则经过艰苦创业、脱颖而出,最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自身定型产品的独立企业。 因此,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所确立的“五小”企业发展战略,为当时的社队企业发展所提供的一个最大契机是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自我独立发展、自我创业发展工业的机会,奏响了20世绝80年代企业大发展的序曲。尽管按照当时国家的规定,“五小”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为本地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但是与1962年以来一直将社队工业置于农村副业的发展定位相比,新的农村工业发展政策是一个飞跃。它将社队企业为农服务的领域从以农民生活和农具修理为主,转向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从而使社队企业青机会一步步地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广泛地进入到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多行业的生产中,在满足人民公社内部需要的基础上,向外拓展经营空间,并一旦外部制度环境宽松、市场放开,企业就可大踏步地进入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不少社队农机厂从最初的简单机械零件加工、农机修理,发展到后来的制造农机具、一些非标准机械产品,直至最后生产批量标准定型产品。
然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无论社队企业的技术及产品水平有了怎样程度的提高,社队企业在内部制度建设上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社队企业的发展始终依附于公社或大队集体经济,而不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社队企业的劳动力主要由各个生产队抽调而来,实行内部用工制;社队企业不单独进行经济核算,企业职工仍像在生产队劳动时那样,平时在厂记(工)分,年底回各自的生产队参加收益分配,职工同工不同酬,收入水平取决于所在生产队的经营水平(70年代后,不少社队企业开始进行独立核算,但是企业的利润分配比例仍控制在公社或大队手中);并且,在计划经济的物资管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下,社队企业的原料基本无法通过国家的计划供应渠道获取,只能自找门路。它们有的采取与城市企业“以物换物”方式,即用农副产品及企业的生产产品换取原料,有的利用与大中企业联营方式直接由对方供应原料,还有的利用大企业及城市的边角废料。同时,社队企业的销售也无法正常进入市场。计划经济宏观体制和人民公社徽观制度的限制,使得社队企业难以形成独立型的发展模式,除了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社队企业的发展依附于本公社或本大队范围内的经济,依赖于大中企业的发展。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当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瓦解;宏观经济体制也开始松动,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后,社队企业发展模式的确立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社队企业终于开始摆脱体制的束缚,更多地从企业自身的技术、交易特征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农民个人财产权利保障制度的确立,特别是1984年中央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后,企业发展模式选择中制度性障碍因素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市场约束、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约束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在逐步强化。特别是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发展模式的确立日益表现出一种市场化的结果。
当阻碍企业发展的体制羁绊被打破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一些在人民公社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企业开始向着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演进,但是从总体水平看,受自身要素供给特征的制约,企业仍基本是以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向前推进。一方面,沿着已经建立起来的发展路径,企业在原有社队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好;另一方面,企业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区位、人力资源优势禀赋,积极摸索、开拓市场,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在利用当地资源禀创立的企业中,主要是通过两大途径发展自我。一类是利用大中城市工业的辐射,为企业生产加工配套零部件、进行来料加工、成为城市大中型企业的附属车间,还有的直接为外贸加工产品,获取加工费。选择这类发展模式的企业多数是集中在东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摆脱了对大中型企业的依附,进化为独立型的发展模式,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或是倒闭、或是仍旧停留在原有的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上。
对于那些远离大城市、大工业的广大传统农区而言,企业更多地是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走上了准独立型乃至独立型的发展模式。它们的生产通常以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地下的矿产资源以及传统的手工工艺等为依托,产品以量大面广的大宗产品为主体,并且有相当多的企业是依托当地的产品专业市场进行销售,或企业直接与用户建立长期供货关系,或是通过商贩、经纪人进入市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仍旧保留着原始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企业没有自身独特的产品,与其说是一个企业,不如讲是一个赚取劳务加工费的生产加工车间。
在以开发本地地下资源发展起来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是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企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原始的依赖型的发展模式阶段。以煤炭采掘为例,在有着几千年采煤历史的山西省,相当多的企业煤矿是采取非常原始的、无生产设备、无安全措施的人工开采,而且这种状况多年得不到改善,生产的原煤通常直接出售给运销大户或定点企业、单位,在企业缺乏独立产品、缺乏自我营销渠道的情况下,企业的蠃利水平非常有限,在潞城市的调查表明,1吨原煤只能赚到几元钱,但是对资源和环境的被破坏却十分严重。据山西省的统计,到1999年底,全省关闭企业煤矿2851家,压产6867万吨。又如在贵州省毕节地区,按照地区企业局的介绍,2000平均每个企业的就业人数只有4人,企业所从事的产业基本是矿产资源型,主要产品有煤、铅、黄磷、生铁等,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不足1%,进入市场的主体方式是通过商贩或用户直接出卖资源,如果实施中央提出的关闭3万吨以下小煤窑的政策,将波及到全地区90%以上的煤矿。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一批企业的佼佼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浪淘沙、脱颖而出,最终走上了独立型的发展道路,并且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它们当中一部分是白手起家,从准独立型甚至是完全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中通过自我滚动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还有一部分是在企业创建时就高起点、直接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而创办这些企业的老板往往也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家。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拥有同行业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的产品系列化。
据农业部的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000余家,占企业总数量的0.3%,营业收入23000亿元,占全国企业营业总收入的23%。
(四)形成企业发展各种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本节第(二)部分的分析中看到,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是非常复杂的。尽管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沿着由依赖型到准独立型再到独立型的路径演进,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旧停留在依赖型、特别是准独立型的模式上;而也有为数众多的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此外,也不乏有个别的企业从独立型的发展模式退回到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上。企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演进?在此,将根据在第(二)部分中建立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制度环境所规定的基本框架,制度的互补性与自我约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前,为了实现赶超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没有任何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也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建立在计划配置的基础之上,不允许市场配置机制的存在,企业仅仅是作为按照计划要求生产产品的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基本场所,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场地以及技术等全部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分配获得,生产出的产品也同样纳入计划分配渠道。在这种高度集权的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模式基本限定在人民公社体制内部,企业生产围绕为公社的经济、为公社社员的生活服务。即使是跳出人民公社的交易范围,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也无法进入计划配置的主渠道,而由于一般商品交易的自由市场又禁止存在,因而企业只能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通过产品的“以物换物”(如福安村)、通过与供货单位直接挂钩(如淄博市昌亚造纸机械、福安村)、甚至努力挤入国家计划资源安排中(如海城市三鱼泵业)等。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受到制度互补性与自我约束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模式几乎没有选择独立型发展模式的可能,只能走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后,当束缚企业发展的制度羁绊逐步解除,企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不再存在体制性的障碍后,企业发展模式的演变更加受到自身各种特征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市场化选择的结果。
第二,企业资产专用性特征和交易频数是决定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要素。对于那些大量存在着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主要投入就是劳动者体力或基本技能的输出,由于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非常有限,如生产场所往往是利用家庭庭院,从而基本没有场所专用性投资;生产资料通常使用些简单的生产工具或简单设备,实物资产的专用性投资规模很小;产品的技术含量通常很低、甚至没有,劳动力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一般以熟练性生产为主,基本不存在人力资产专用性投资;至于为了某个特定买主而进行的专用资产投资则几乎不存在。此外,企业的交易频数弹性相对较大,市场兴旺时,企业可以进行通过加班加点增加生产而实现数量相对频繁的交易;而市场萧条时,企业可以立即停止生产,劳动力随即转向务农生产、或劳务输出。因此,企业所面对的机会主义的威胁几乎不存在,市场风险程度相对很小,在此条件下,采取直接面向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商或由商贩上门收购、或直接为大中型企业进行加工件提供的进入市场方式更具有优势,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的有效选择,它不仅减少了企业为寻找信息、进行谈判、签订合同而支付的成本,而且直接销售费用大大降低,甚至为零,企业从而有可能将产品价格压到最低,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仅仅是获取劳动力的基本报酬,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企业资产专用性的增强,企业的沉淀成本比例也明显提高,企业所承担的市场机会主义风险的成本也在加大,由于锁定问题,企业不再可能仅仅将投入主要放在生产上,而是需要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易合约的签订,寻求更多的营销渠道,并且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加大,也意味着企业生产需要维持较为稳定的产出规模,以降低资产专用性投资在产品成本中所分摊的比例,因而企业从自身技术特征上要求有稳定而较大的交易频数,否则如果产品的市场小,就难以收回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因此,无论是资产专用性的要素特征,还是企业交易频数的要素特征,都要求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个市场的买卖现时交易,而必须建立专用性的、相对独立的市场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主动出击占领市场,利用各种现代营销手段来建立起自己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企业也从此走上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
第三,企业产品技术的独特性也是影响企业选择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那些生产大宗产品的企业而言,由于产品缺乏独特的技术含量,企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的产品更接近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是市场选择企业产品,而不是相反。在此情况下,企业往往需要利用已有的产品市场,以价格或质量来取得市场的一席之位,因此企业是以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推进。而对于那些能够生产具有技术独特性产品的企业,它有可能利用自身产品的特殊功能或特殊品质开拓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尽管为此而付出的交易成本会增加,但是由于产品差异性而获得的垄断价格却可以使企业取得更多的净收益。因此,具有产品技术独特性的企业通常会选择独立型发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资产专用性投资与产品技术独特性往往是紧密相联的,企业产品技术独特性的获得往往是由于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入,如名牌酒的专用性场所投人,纳米技术新材料的专用性人力资产投入及专用性实物资产投入,以及为满足某一特定客户需求而进行的专项资产投入。
(五)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趋势。
第一,企业发展模式未来的演进将更加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阻碍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的发展模式将是一种以独立型发展模式为主导、以依赖型和准独立型发展模式为主体的基本格局。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内买方市场格局的进一步固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严峻,一部分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企业将有可能逐步形成或建立起独立型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大量的生产大宗产品、企业规模有限的企业来说,其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不会有较大改变。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未涉足非农业的农民创业者而言,由于依赖型和准独立型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低成本扩张的特殊竞争优势,它们几乎是农民进入非农创业、创办新企业可以选择的惟一发展途径;创办企业的门槛将明显提高,“赤手空拳套白狼”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发展的主题将是调整战略,正确定位,而不再是扩大数量,“跑马占地”。
第三,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分化与融合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路径依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作用下,依赖型或准独立型的企业向独立型演进的道路将更为艰难,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企业数量将会增加,并且走上独立型发展模式的企业与那些仍旧采取依赖型或准独立型发展模式的企业之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企业内涵的异质性将会更加突出。
对企业发展模式演进分析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当按照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如根据企业的规模,或根据企业所从事的产业),而不是站在城乡二元化的角度来制定有关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政策。并通过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来改变当前企业部门活动的路径依赖性质,引导和鼓励有更多的企业家或投资者将投资目光转向国家扶持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以最终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
河南济源在古时侯叫过什么名子呢
满意答案 好评率:100% 济源概况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从最新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战国至两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
济源市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辖8镇4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人。近年来,济源的城市建设始终者以“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争创一流”为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五创建”活动(创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1990年以来连续7次荣获河南省城市“三优杯”竞赛优胜奖,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
济源撤县建市以来,以老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先后修建、改造城市道路20余条,架设了7座城市桥梁和2座立交桥,城市主次干道总长达110余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的中等城市框架。近年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济源境内修建,沁北电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进一步推动了济源经济的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自然历史
济源是河南省十八个省辖市之一,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元月1日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市实行直管体制。
区位情况。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省运城市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在区位上是沟通晋豫两省、连接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下北上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气候状况。位于北纬35.05°,东经112.38°,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其特征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济源市山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呈区域或立体相态分布。平原区光热水三要素配合协调;沿太行山南麓有逆温存在;西北部深山区温度低而不寒,光照随地形的不同而有差异。
交通条件。焦枝铁路和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形成“丁”字型的铁路枢纽。207国道由北向南穿境而过,省道温邵线横贯东西,向西直通山西省侯马市,郭木线向北直达山西阳城,向南直通洛阳。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济源至三门峡开航运输。目前,济源至洛阳、济源至焦作、济源至晋城高速公路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济源至运城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做前期工作。便利的交通条件,明显的区位优势,使济源成为晋东南、豫西北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资源状况。山岭平川兼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和生存。全市动植物资源3200余种,动物中的猕猴、金钱豹、大鲵,植物中的红豆衫、连香树、银杏等均为国家或省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主要有:煤、铁、铜、铝钒土、石英石、白云石等,目前已查明各种金属、非金属、能源、水气等矿藏41种,探明储量有19种,已开发利用的16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等众多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为古代九大名山之首,五龙口景区活泼可爱的猕猴达3000余只,小浪底水库呈现北方千岛湖景观。
文化渊源。济源因系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称“原”。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境内文物保护单位达260余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4处,文物总数量列全省各直辖市第二。济源又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激励济源人民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行政区划
济源市共有4个乡、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50个居委会、484个村委会。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适时调整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八五”之前,济源的发展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坚持发展“五小工业”。在此基础上,1987年,济源将发展路子定位于工业旅游城市。1990年,济源进一步提出了“以市属骨干企业为支撑,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路,把加快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锁定在工业经济上。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业带动,坚持‘四轮'(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旅游业)驱动,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济源制定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十五”发展纲要,确定了12%以上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并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济源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争一创”的目标,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争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200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又结合济源实际,及时提出了在中原地区提前十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这一系列重要决策的指导下,济源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城乡、所有制、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2004年济源市生产总值120.76 亿元,增长17.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7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83.51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28.38亿元,增长7.8%。
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进出口总值等经济指标增幅位居河南省十八个省辖市第一,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端。
济源农业
济源市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水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66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
近年来,济源市农业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四个特色: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重点培植六大基地:优质粮食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鲜切花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4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为6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87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4.2%。畜牧业的比重增加,畜禽产品、奶产品的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奶业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布局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
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3406吨,比上年增长10.11%,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9606吨,增长9.8%;禽蛋产量28799吨,增长8%;奶类总产量4010吨,增长40.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7.5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农用拖拉机13842台,比上年增长7.2%,农用运输车33660辆,比上年增长8.3%;农村用电量19976万千瓦时,增长8.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773公顷,比上年下降3.4%。
城市建设
本着“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和城市品位在全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以及“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则,我市对城市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规模。“九五”以来,我市直接投资7.1亿元,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区道路已实现了供排水、路灯、绿化、慢车道和人行道全配套,部分道路供气、供热、弱电管线已实现地埋,架设了18座城市桥梁和4座立交桥,城市主次干道总长达160余公里,形成了“一环十纵十二横”的中等城市框架,城市框架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余万。
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济源篮球城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垃圾30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建成垃圾中转站36座,水冲式公厕40座;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吨,日供气能力8万立方米,年供热能力60万吨。
园林绿化。先后建成了世纪广场、迎春苑、惠春园、滨河公园等15个广场公园和游园,并开工建设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济渎园林苑等一批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并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建成了30余处街头绿地,绿化街道125公里,建成公共绿地近15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14%,绿地率达到28.1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14平方米,2000年跨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
现在,济源市将抓住被列入中原城市群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市区人口达到50万以上,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的目标。
五小行业的标准是什么
小旅馆、小理发店、小按摩店、小网吧、小食品经营及加工单位等行业。
五小行业是通俗用于:其包括:
1、小食品经营及加工单位:含小食品店、卤食店、职工食堂、糕点、冷饮等。
2、小旅店:旅社、招待所等。
3、小浴室:含洗浴、沐足等。
4、小歌舞厅:含歌厅、舞厅、影剧院及娱乐场所等。
扩展资料:
关于五小行业的一些标准:
一、小食品店
1、卫生制度健全,相关证照及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明齐全,悬挂于醒目位置,有禁止吸烟标识。
2、选址及布局流程合理,经营加工场所相对封闭,地面、墙壁、天花板符合要求,水池数量达标。
3、“三防”设施完好,病媒生物控制达到规定指标和要求,洗消、保洁、冷藏设施达标。
4、建立并执行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等相关食品安全制度。
5、室内外(操作间)环境整洁,货物存放做到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废弃物容器加盖密闭,及时清理,保持外观整洁。
6、加工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小美容美发店
1、卫生制度、消毒制度健全,相关证照及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明齐全,悬挂于醒目位置,有禁止吸烟标识。
2、从业人员衣帽整洁、个人卫生良好。
3、设有专用消毒药械(如电子消毒柜、高压锅、酒精、84消毒液等),用具用后消毒,并做好记录。
4、配备皮肤病、头癣患者专用理发工具,并有明显标志,单独存放、用后严格消毒。
5、设立专用染/烫发场所,保持通风。
6、理发工具、用具做到一客一洗一消毒。
7、“三防”设施齐全,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工作,并有记录。
8、店内环境整洁,垃圾袋装密闭存放。
三、小宾馆
1、卫生制度、消毒制度健全,相关证照及有效健康证明齐全,悬挂于醒目位置,有禁止吸烟标识。
2、从业人员衣帽整洁,个人卫生良好。
3、设有公用物品消毒间和设施。
4、配备的脸盆、脚盆要做好标记和消毒。
5、床上用品一客一换并有记录;提供的床上用品须经洗消,感官性状良好,无毛发、无污迹、无异味、无潮湿感。
6、“三防”设施齐全,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工作,并有记录。
7、店内外环境整洁,垃圾袋装密闭存放。
8、提供的洗发水、沐浴液、安全套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四、小浴室(含洗浴、洗足)
1、卫生制度、消毒制度健全,相关证照及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明齐全,悬挂于醒目位置,有禁止吸烟标识。
2、从业人员工作衣帽整洁、个人卫生良好。
3、公共用品用具一客一换一消毒。
4、入口处设有禁止患有皮肤病、性病患者就浴的醒目标志。
5、浴池每天放水后清洗、消毒并记录。
6、“三防”设施完好,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工作,并有记录。
7、店内外环境整洁,垃圾袋装密闭存放。
8、室内机械通风良好,空气清洁。
五、小歌舞厅(含舞厅、网吧、KTV)
1、卫生制度、消毒制度健全,相关证照及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明齐全,悬挂于醒目位置,有禁止吸烟标识。
2、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良好。
3、设置消毒间(柜),口杯、茶杯等用具消毒规范。
4、场(室)内机械通风良好,空气清洁。
5、营业场所噪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6.“三防”设施完好,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工作,并有记录。
7.店内外环境整洁,垃圾袋装密闭存放。
参考资料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小行业
以上就是关于五小产业是什么 ,产业扶贫五小产业指的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五小产业是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