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风景名胜区如何实现逆势增长?访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水法
近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风景人围绕“绘绿色长卷,走共富新路”的主题,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会上,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水法发表了“用逆向思维,促逆势增长”的观点。
橙柿互动记者:您在发言中讲到,在信心缺失面前要做到坚定有为,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王水法: 我觉得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危机背后总藏着商机,转机之后总会出现生机。这就要求我们点亮“心灯”,把漫漫黑夜烫出一个洞,让曙光透进来,照亮我们前行。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我们的“宾馆饭店电影院,各类公园风景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为我们“夯实基础练内功,培训人才强后劲”提供了时间窗口,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优势企业,更是在市场重新洗牌过程中,进行低成本扩张和管理模式输出的好机会。对于一般性企业来说,也可以取长补短,抱团取暖,共同熬过“寒冷的冬天”,静等春暖花开。
从长远来看,只要大家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不减,“走进自然,康养乐活”的心愿还在,风景业的“报复性”反弹和“井喷式”增长,就不会有任何悬念。这是逆向思维下的一种“底线思维”。
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假如不自信,其实就已经输了;二是要有准备。要根据宏观大势、行业走势和自身优势,瞄准市场布好局,让自己站到风口上。因为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橙柿互动记者: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坚持在保护中求发展,用发展来促保护?
王水法:在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生态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并不意味着一讲保护,就原封不动,一成不变。所以,在对待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上,要有过人的敏锐和超人的智慧,做到既精明,更高明,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
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其实,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也像疫情防控的“三区划分”一样,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之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严格控制核心区,梯度保护缓冲区,有效利用实验区”,实现“堤内损失堤外补”。假如,老百姓尝不到保护的甜头,就不会有保护的劲头,更谈不上对美好生活的盼头。
橙柿互动记者:请您谈谈在思路与方法缺失面前,怎样才能做到清醒有为呢?
王水法:世界上本来有很多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没有了路,因为大家同走一条路,必然会人满为患,走投无路。所以,我们要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那些未经开垦的“新蓝海”。比如,我们不能卖风景,但可以卖风光;不能卖茶树,但可以卖茶叶;不能卖土地,但可以做“露营地”。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千万不能“照着葫芦画个瓢”,盲目跟风。前几年,玻璃栈道成了山地探险的“香馍馍”、网红打卡的“必胜客”,结果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类似的景点,当疫情暴发,再加上安全隐患等原因,热度“蹭”的一下子就下来了,甚至出现了门可罗雀的状况。所以一定要别出心裁,以“特”取胜。我觉得,任何地方任何产品,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特点才是亮点、卖点、闪光点、新增点。想要做出令人尖叫的“爆款”,就必须有奇思妙想的绝招。思路决定出路嘛,口袋里的钱是用得光的,而脑袋里的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叫“观念更新,遍地黄金”。
当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有“票子”,还得要有“点子”和“路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下足功夫,努力把产品做成作品、精品、绝品、孤品。因为,当今世界唯一不能复制的就是文化。人与人不同,是因为基因不同,景与景各异,是因为文化差异。文化是景点的“魂”,景点是文化的“翼”,无魂走不远,无翼飞不高。
文化和旅游,就像马铃薯与西红柿,看起来互不搭界,实际上“情投意合”,当土豆炸成薯条,西红柿做成番茄酱,那就是一种绝配,从此就有了“诗和远方”。
橙柿互动记者 马恩
编辑 黄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