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消失的将领(十一):诸葛庸才魏雍州刺史诸葛绪
在三国鼎立时代,要论哪个家族扬名于魏蜀吴那就不得不提诸葛家族。自汉末诸葛兄弟离开琅琊郡以来,老大诸葛瑾东渡江东,为孙吴效力四十余年,不仅与吴大帝孙权为神交(不亚于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还努力维持孙刘联盟,官至大将军。老二诸葛亮则因三顾茅庐传为一段后世佳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千古一相”。而远在魏国的堂弟诸葛诞虽未取得两位堂哥那般成就,但也对曹魏王朝忠心耿耿。《世说新语》将这三位称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三甲远去,其后诸葛一族者稍逊三甲。公元263年,魏灭蜀的战场上除了诸葛瞻父子之外,还出现一位诸葛将军却吹响三国时代结束的哨音。
颇为传奇的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之间都享有盛誉
诸葛庸才
诸葛绪,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较与诸葛诞从尚书郎(邓艾,钟会都担任过此官职)起仕不同,诸葛绪则显得比较平庸(九品中正制主要从三个步骤:第一为家世即是家庭背景,第二为行状就是个人能力以及品行道德,第三才是定品也就是确认是哪个等级。诸葛绪与诸葛诞为同个宗室,所以可以推断诸葛绪在才能方面较为平庸)。正始元年(公元254年)因不满司马师专权,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国丈张缉等人密谋废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后事情败露曹芳被废,三人灭族,同年改立曹髦为帝。这个消息不仅让曹魏宗室震惊,也让远在寿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感到害怕。一来毌丘俭与李丰,夏侯玄关系密切怕受到牵连(这点是淮南三叛共通点)。二来在毌丘俭眼里司马懿讨伐曹爽是难得的大魏忠臣(详见《罪状司马师表》),作为忠臣之子的司马师却干出废立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废立的前提是君王不贤,曹芳未有不贤行为,因此司马师这次废立颇有董太师的味道)作为魏臣的毌丘俭自然看不下去。终于在次年,毌丘俭、文钦淮南起兵,并发布檄文昭告天下讨伐逆贼。但此时的大魏早已非魏明帝、曹爽时代的大魏,自高平陵之变以来,司马氏门吏遍布魏国,各地将军、刺史都处于观望状态,甚至镇南将军诸葛诞,兖州刺史邓艾斩使表明立场,这让毌、文两人陷入被动之中。听闻寿春之乱,在王肃,钟会等人的劝说下司马师率军出征,泰山太守诸葛绪以兖州刺史邓艾的部将身份前往战场。据《晋书》记载:“帝屯汝阳,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进屯乐嘉,示弱以诱之。钦进军将攻艾,帝潜军衔枚,轻造乐嘉,与钦相遇。”作为泰山诸军诸葛绪成功引诱出文钦的部队,协助邓艾击破文钦顺带还解决前来增援的吴军。《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这不仅是诸葛绪一生之中难得的大胜,也是孙峻这辈子唯一一次正儿八经的北伐(孙峻成为权臣之后只有两次对曹魏的军事行动,一次就是寿春二叛,二次就是在文钦等人怂恿下准备北伐,结果因病去世。)寿春二叛之后,老上司邓艾因此功劳任命为长水校尉,进封为方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远赴陇西边陲,诸葛绪则留在江东前线。不久之后,一场战役让相隔千里的老战友同聚在陇西战场。
比起龙虎犬来说,诸葛绪显得太平庸了
自东随西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铺下晋代魏重要基础的司马师病逝,因无子其弟司马昭继位。这消息也传到雍凉边境,蜀汉卫将军姜维得知此消息率军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经,雍凉边境岌岌可危。若非邓艾、陈泰援军及时赶到,想必诸葛武侯兴复汉室的第一步将会在姜维手上实现。洮西惨败让司马昭开始重视陇西防线,明白其中重要性,于是让自己的堂弟司马望接替陈泰(当然此举符合司马望想远离京师的意愿)邓艾的老搭档诸葛绪升任为雍州刺史接替王经来共同防御蜀汉。诸葛绪到任之后就开始积极配合邓艾的行动,修正邓艾所提出的五点不足之处(《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今以策言之,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一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我将易兵新,器杖未复,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五也。”)以防退守钟提的姜维再次来袭。次年,果不出邓艾所料定,姜维趁着魏国雍凉边境人事变动之际,与镇西将军胡济相约与上邽。七月,姜维就效仿诸葛武侯出祁山,攻取上邽。但听闻邓艾有所防备,无奈改出董亭进取安南,出乎姜维意料的是邓艾竟抢先一步占据要地,这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场面,最后只得夜渡渭水东进,沿山取上邽。此举颇有武侯当年抢夺北原之策双方决战段谷。正是依靠邓艾料敌先机,掌握战争主动权一举大破蜀军。《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从馘(guó)这个字可以看得出来邓艾取得史诗大捷,《说文解字》中就这样解释的:“馘,军战断耳也。”古时因大规模战役中,杀敌数量太多,枭首显然是不太可能,于是就改为割敌人的左耳计入战功当中。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就有这样一幕:杨过为赴郭襄生日,就备下三份贺礼。其中有一件就是蒙古进攻南宋先锋的二千只耳朵。从中可以清楚杨过破敌数量大概是大于二千人,且比较匆忙。而段谷大捷可以看出邓艾是枭首上报战功的(加了个首字则清楚证明邓艾此举),可见当时姜维是十分的狼狈不堪,以至于事后被贬为后将军才了事。邓艾这次取胜除了自己运筹帷幄的指挥,更离不开诸葛绪等搭档的鼎力配合。这一仗不仅让邓艾一跃成为陇右前线的一把手,也鼓舞这支新陇右团队的士气。就这样这支陇右团队与蜀军拉锯八年之久,直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这种平衡才被打破。
在与姜维的智斗中诸葛绪也为邓艾积极配合
因祸得福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为突破弑主后不利的局面。一改之前先吴后蜀的策略,认为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做出先灭蜀汉,三年之后以蜀地顺流而下以并东吴达到三国一统的方针,起兵十八万兵分三路进行浩浩荡荡的灭蜀之战。这其中东路军为钟会,西路军为邓艾,另人出乎意料的是中路军并不是在关中治理多年的堂弟司马望(虽说司马望于灭蜀之战前夕被征召入朝,但从当时来看司马望是不二人选,参考后来晋灭吴司马伷配二王)。而是邓艾的部下诸葛绪为中路军统帅,这其中深藏司马昭的智慧所在。众所周知在伐蜀这问题上邓艾与司马昭意见是相左。《晋书 太祖文帝传》记载:“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也就是在师纂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才动身的,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伐蜀反对者。钟会就不一样《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认为伐蜀国必成,且钟会早已是司马兄弟心腹大臣,被司马师称为王佐奇才,是一个狂热的伐蜀支持者。如果双方因意见不合就有可能导致功败垂成。所以在中路军的统帅选择问题上至关重要,其作用是充当两路军的协调者,诸葛绪作为多年邓艾的部下配合行动不在话下。诸葛家族是琅琊大族的身份与钟会这位士族子弟也有共同话题可与之协调,且诸葛绪在陇西担任雍州刺史多年可以独当一面。这就形成了邓艾出狄道进军姜维部队,诸葛绪出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断姜维后路,钟会则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军汉中。然而作为统帅诸葛绪的确比不上三贤,就在邓艾兵分三路穷追猛打进攻沓中的姜维之时,姜维得知钟会攻入汉中的消息,担心安阳关有失,剑阁有危。选择退兵前往回合,不过退路被诸葛绪所率的中路军所断。姜维虚晃一枪率军从孔函谷绕道诸葛绪后方,佯攻诸葛绪,诸葛绪怕退路切断,慌忙退后保退路。(从这里看出诸葛绪能力虽然不如邓姜钟三人,但也算是谨慎保守之人)当得知上当之后,追赶姜维却得知姜维撤退成功,悔恨不已。只待与邓艾的西路军回合,这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这条惊世骇俗的千古奇策。邓艾原本设想在中、西两路中挑选精兵与诸葛绪联合立下这旷世奇功。但遭到诸葛绪的拒绝,理由很简单在当时所有人眼中包括邓艾自己对这条计策成功希望度不大(以至于最后邓艾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实施,且后来马邈不战而降可以说运气占了大部分)。诸葛绪谨小慎微的性格就已经决定只能选择与钟会稳扎稳打的进军,于是选择与钟会汇合,结果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邓艾偷渡阴平立下灭蜀这不世之功,诸葛绪则因懦弱不堪被钟会派人押解回洛阳,其部众也归钟会指挥。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当诸葛绪押回洛阳途中,邓艾和钟会正好印证:“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次年钟会叛乱,邓艾,钟会,姜维三位老对手皆丧命于此。诸葛绪因此缘故躲过一劫。其后关于诸葛绪的记载就少之又少。《三国志 钟会传》引注:“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也因孙女诸葛婉选入后宫之后获此殊誉,因此预估诸葛绪大概是在吴灭之前去世。但那场伐蜀战役,早已是过往云烟。
回头来看,诸葛绪无疑是幸运的邓、钟、姜三人因乱而故,诸葛绪则因乱而生
作为诸葛一族的传人诸葛绪无非是幸运的,当老上司邓艾仰天长叹:“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钟、姜二人被乱军所害之时,诸葛绪早已远离是非之地。也因此故作为平庸的诸葛绪见证了蜀汉灭亡,另一位诸葛靓则见证吴国灭亡。或许这就是诸葛家族与三国的不解之缘吧,三足鼎立是卧龙先生在隆中草庐中由那千古绝策的隆中对开启,又是在同族后人的见证下结束乱世,正如“盛者转衰如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