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是多少克中药_清朝一钱是多少克
一钱是多少克中药?答:一钱是十克中药。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平时吃的中药大多是中药饮片,所以一钱的重量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是中药成品,比说中成药,那么就可以根据药材的重量来计算了。如果是中药饮片,那么一钱的重量就是十克,而且还是按照中药饮片的规格来计算的。如果是普通的食品,那么一两的重量就是十克,而且还是按照食品的规格来计算的。
一:一钱是多少克中药
一斤等于16两等于160钱。
一钱约等于三克。
你好,1钱=3克(g)。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 *** ,即1市斤=16两=160钱。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千克=1000克=1000000豪克。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二:一钱是多少克 重量
一钱是1/10两,1两=50g,1/10两=5g,所以一钱和1克不一样重。
三:黄金一钱是多少克
都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依小编看来,根本就是“中医不解之谜在于量”啊!古籍里记载的那些量词,什么“钱、铢、撮……”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中医人,这不,经方用量的问题在各方人士的孜孜不倦探索下,渐渐有了眉目——
中医学专科教材认为,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30g,一钱等于3g。而经方的用量基本都是以斤两为单位,若照此换算过来的话,量实在是太大,其安全性令人担忧。可当教材中的经方用量换算成克时,却又不是按照一两等于30g,一钱等于3g的标准,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柯雪帆先生考证:《伤寒论》中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g。若按此换算经方的用量,还是太大。诚如姜佐景所谓:“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观众多医家处方,药物剂量大多为10g,也不可取,因为很多古方中药与药之间的用量是有比例的,比例不同,功效就不同。如黄煌老师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提到:“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用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经方的用量换算问题长时间困扰着笔者,直到大专毕业后看到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一书,才恍然大悟。曹先生经方之用量,大抵为原方的十分之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他常用三钱。而近世章太炎先生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相当于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算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相合也。
也就是说,经方的用量,古之一两相当于今之9g,古之一钱相当于今之3g,这样换算既考虑到了服用 *** 的变更,且换算后的用量不会太大,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观黄煌老师的《中医十大类方》及《张仲景50味药证》这两本书的经方用量基本都是这样换算。
当然中医之用量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例如:经方中的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曹颖甫先生常用三钱;而姜佐景一般是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另摘录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以资参考(见民间中医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录):
1石=四钧=29760g
1钧=30斤=7440g
1斤=16两=248g=液体250mL
1两=24铢=15.625g
1圭=0.5g
1撮=2g
1方寸匕=金石类2.74g=药末约2g=草木类药末约lg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g
一钱匕=1.5~1.8g
一铢=0.65g=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g
1斛=10斗=20000mL
1斗=10升=2000mL
1升=10合=200mL
1合=2龠=20mL
1龠=5撮=lOmL
1撮=4圭=2mL
1圭=0.5mL
L引=10丈=2310cm
1丈=10尺=231cm
1尺=10寸=23.1cm
1寸=10分=2.31cm
1分=0.23lcm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g
葶苈子一升=60g
吴茱萸一升=50g
五味子一升=50g
半夏一升=130g
虻虫一升=16g
附子大者1枚=20~30g
附子中者l枚=15g
乌头l枚小者=3g
乌头1枚大者=5~6g
杏仁大者10枚=4g
栀子平均10枚=15g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g
枳实1枚≈14.4g
石膏如鸡蛋大1枚≈40g
厚朴1尺≈30g
竹叶一握≈12g
这样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好书推荐:
全书共分《师承与经方》《临证与博采》《读书与思考》三个部分。《师承与经方》部分是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最终解释权归原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