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前是如何安排传位的?为什么想要传给朱高煦?
在明朝朱棣时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先不说他发动的靖难之役,今天主要来说一说他传位的事情,历史上在朱棣之后的皇帝是朱高炽,但是实际上朱棣其实一直都在朱高炽和朱高煦这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甚至朱棣临死之前还是在想要把皇位传给朱高煦。但是很显然最终他的选择还是朱高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都在这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最终选定了朱高炽呢?
1.朱棣为何传位朱高炽
朱棣临终前,为了避免兄弟相残,思想挣扎了很久,甚至打算传位给汉王朱高煦。但最终在杨荣的坚持下,决定传位给太子朱高炽。
朱棣嘱咐杨荣,要和杨士奇、杨溥辅佐太子朱高炽即位,保大明万世。最后由杨荣坐镇统筹,朱瞻基秘密潜入京城回去报信。朱高炽的江山才算是没被朱高煦夺走。
虽然朱棣的话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杨溥还在诏狱读书。而太孙也没在军中,更不可能冒险回去报信。
但是这其实运用的手法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临终托咐后世的手法是一致的。实际上也就是把诸葛身后发生的蜀汉历史通过诸葛亮的预言来交代了。
诸葛兵法授予了姜维,承丞相之志的定是姜维;丞相百年以后,继任者蒋琬,蒋琬以后是费祎,然后诸葛亮就死了。
所以朱棣的遗言也涵盖了两个历史事实:一个是朱高炽能够顺利即位,杨荣功不可没,而是的确有人悄悄回京城报信了;另一个是在“三杨”内阁的主持下,实现了“仁宣之治”。
2.朱高炽怎么继位的
永乐22年7月18日,朱棣在第四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而朱棣的贴身宦官马云找到杨荣、金幼孜等人,秘密商议如何处理?
杨荣和金幼认为,时局微妙,三军无主,稍又差池,便会造成混乱,应该秘不发丧,一切照常,稳定军心,继续班师回朝。同时应该秘密告知监国的太子,提前做好稳定时局的准备,国不可一日无主,应该让太子提前即位,然后再行发丧。
于是秘密派杨荣和少监海寿连夜秘密先行回到京师,向朱高炽汇报了情况,让朱高炽提前做好了准备,顺理成章地即位。
而对于朱棣身前是否有遗言,实际上就并不重要了。
作为支持朱高炽的不多的军中勋贵,张辅表示自己曾经临危受命,力保朱高炽即位。但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认为张辅这人实际上有点墙头草的意思;
朱棣的随侍太监马云,也声称自己在朱棣临终前听到过要传位给太子朱高炽的话。马云作为重要的当事人,算是朱高炽的拥立功臣之一,如此言论实属必然;
此外“听到朱棣临终遗言”的还有关键的杨荣。《大明风华》实际上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展开延伸的。
所以朱棣极有可能时暴毙身亡,临终前很有可能和康熙一样,什么话都没留下。
3.朱棣究竟选择了谁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朱棣还是燕王,年仅18岁。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
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逝世,朱高炽继位。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长子朱瞻基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