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美军伤亡35万多人,美国为何执意要插手越战?
越南战争,美国前后共投入了250多万部队,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最先进的武器,耗资1732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美国的仆从国及南越军队损失65万人以上。
美国为什么从战后的不干涉政策,一步一步卷入越战泥沼,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推动美国不惜血本地进行越南战争呢?
其实,美国参战是由“一系列错误”构成的。第一点,美苏对抗以及遏制中国的崛起。
从全球层面来看,美国卷入越战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而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奠定了美国介入越南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虽然也曾密切关注越南的事态发展,但是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重大意义。
1945年,美国之所以派出军事情报人员,抵达印度支那半岛,只是出于反对日本法西斯的需要。
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曾设想用托管制度的形式,让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分阶段独立,但始终没有拟定关于印度支那的明确计划。
杜鲁门时期,印度支那最初被看作是“ 法国的问题”。后来,由于在欧洲事务上与苏联不断发生冲突,美国政府急需法国的合作。
为了得到法国对其战后欧洲政策的支持,以利于抑制苏联,美国才默许法国殖民主义重返越南。
但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萌发了对印度支那的强烈兴趣。
印支战争不再被看作是地方性的、本地人所进行的,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叛乱,而被认为是冷战的又一个战场。
因此,自 1950年5月起,美国开始扩大外援、帮助法国人。仅 1950 年华盛顿就给予法 1.5亿美元的援助,并派出了一个军事顾问团到越南。
到1954年,美国不但负担着全部战争费用的80%,而且还有300多个美国人,以军事援助顾问团的名义被派到越南。
尽管如此,在1954年春,当法国人被围困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奠边府要塞时,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如何作出反应上,意见仍然不一,最终仍决定不进行军事干涉。
但是,战后共产主义势力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苏联在东欧的急剧扩张,以及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使美国感到极大的威胁。
因此,美国决意抵制苏联共产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出于这一考虑,1954 年美国断然拒绝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8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就了一份对印支政策的文件,基本上确定了今后几年,美国对印支政策的基调:
在越南取代法国,全力扶植南越吴庭艳傀儡政权,直接插手干涉印度支那事务。
同样的道理,1959 年重新兴起的越南南方斗争,虽然是由吴庭艳的镇压引起的一场内战,但是由于冷战的环境,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经济及战略价值。
美国官员也没有把新的冲突看成越南人的问题,而认为是俄国或中国,同美国之间的大国对抗。
特别是在肯尼迪发表就职演说之前,赫鲁晓夫又重申他将对民族解放战争承担义务,预言共产主义者将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在第三世界赢得胜利,并向西方宣告“我们将埋葬你们” 。
在几个月后的维也纳首脑会议上,他又再度重申这一点。
当时,美国和苏联正在“难分难舍地进行一场生死斗争”。因此,美国政府对苏联方面咄咄逼人的言词不得不担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共产主义势力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首先,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从一个几乎无法收拾的境地,一跃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伟大力量。
中国政府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更让美国感到苏联和中国正在携手合作,试图在全球扩展共产主义的统治。
其次,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与北朝鲜一起,并肩与西方进行战斗,数十万美军与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击下,被打回了三八线。
第三,《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和苏联大大增加了对越南的援助,以胡志明为首的共产主义力量得到大大加强。
第四,在西半球,菲德尔·卡斯特罗也正在把古巴,变成共产主义者在西半球的桥头堡。
在一定意义上说,美国对越南的干涉,根植于它对中国的长期敌视政策。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就采取了敌视政策。
不但在国际上不予以承认,而且还从朝鲜、台湾一线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企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
肯尼迪执政时期,抵制中国在越南的影响,可称得上是决定美国越南政策的最基本的考虑。
肯尼迪认为,南越是美国在亚洲实验和示范民主的场所,是用来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的样板,它的失败将在整个亚洲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
“中国的领土是如此之大,就像一个巨大的庞然大物一样,屹立在边境之外,如果南越倒向他们,那将不仅会为他们在马来亚开展游击战争,提供有利的地理条件,而且也会给人们造成深刻的印象,即东南亚的发展趋势将掌握在中国和共产党人手中。”
因为美国的决策者错误地认定,由于中国的介入,印支战争不再是一场殖民地国家,与要取得独立的殖民地人民之间的斗争,而是共产党势力与非共产党势力之间的斗争。
因此,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对抗的。
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会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宪政民主”国家来说,制约外交的国内政治因素更多。
从美国国内来看,悠久的自由主义传统和浓厚的反共产主义,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 在美国国内还有着浓厚的反共产主义传统。
自从十月革命后美国社会随即出现了反共思潮。无论是民主党政府还是共和党政府,他们都对苏联和共产主义持敌视态度。
同时,美国公众也有着强烈的反共倾向,以盖洛普民意测验1937-1949 年,所做的比较美国公众对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态度的调查为例:
在回答“如果你不得不在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做出选择时,你将做何选择?”这一问题时,61%的被调查者选择法西斯主义, 39%选择共产主义。
在回答“你认为共产主义或法西斯主义哪一个更坏?”时。58%选择共产主义,42%选择法西斯主义。
冷战时期,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地球更是被划分成两个敌对的集团:由苏联领导的“ 罪恶的”共产主义世界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 。
由于美国是一个“宪政民主”国家,公众舆论对政府的决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决策者们不愿意表现出,对共产党政权的温和态度,以免触怒公众。
无论是哪个党上台执政,都会毫不动摇地贯彻反共的原则。而且,冷战初期两大党内都出现过极端的反共现象,如共和党有麦卡锡主义,民主党则有麦卡伦主义。
美国学者戴维·哈伯斯坦,曾描述了这种反共意识形态:
“它是一场意识形态上的受两党支持的运动;……它在整体上是中庸的,在政治上是安全的。 除此之外,任何看法在政治上都是危险的”。
所以,基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以及国内舆论的影响,美国政府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最终不得不迈进了越南战争这一巨大的泥沼中。
而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就是他们眼里一群不正规的“游击队员”
却足足拖住了美国14年,甚至国内的反战运动险些将美国撕裂,最终,美国政府只能狼狈地从越南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