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超现实主义”大师
超现实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整个欧洲承受战争的创伤,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与悲观情绪。艺术家开始否定一切,逃避残酷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同时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他们喜欢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凑在一起,没有任何逻辑与理性的约束。力图把梦境与现实统一,探究生与死的意向,呈现出恐怖、神秘与荒诞的特点。
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í
于1904年5月11日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隆尼亚省的菲格拉斯城。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享有“当代艺术魔法大师”的盛誉。
他所创造的奇怪、梦呓般的形象,不仅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诱发人们的幻觉,且以非凡的力量,吸引着观赏者的视觉焦点,更是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
达利的画常搜集梦幻中的表现题材,有些画题直接点题为“梦”。但他的"梦"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画上所展现的“梦”的区别在于,达利创造了一种真实感,还寄寓某些他所特别偏爱的内涵。
观看达利的绘画作品,你可能会怀疑这是他沉迷于精神药物后的结果。然而,达利自己曾对此做过说明,说了以上那句话。那么,他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达利自有诀窍让他保持创造力。其中之一涉及了盘子和匙。达利会坐在椅子上,将调羹举过盘子打盹。当他睡着,调羹掉到盘子上,发出的声响足以唤醒达利,他会及时将自己梦到的超现实图景草草记录下来。
其他时候,达利会保持倒立直到快晕过去,这让他保持了一种半清醒状态。达利最著名的办法叫做“偏执狂批判法/Paranoiac-Critical Method”。这包括尝试去创造一种“自诱导偏执状态/self-induced paranoid state”。这帮助他画出两种没有联系的物体之间的无理性关系,并且描述出他潜意识里的图景。
他以梦境为土壤,精确描绘不合理的世界,尽情的挥洒心中的恐慌、欲望和不确定性。
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1891—1976),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他在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均居于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所展现的丰富而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对世界的荒诞之感,汲取自日耳曼浪漫主义和虚幻艺术的梦幻般的诗情画意氛围,令全世界惊异不已。这位不知疲倦的发明家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表现手法:他运用拼贴画、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致力于创造一个多变、彩色的虚幻世界。被誉为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艺术家。
恩斯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整整四年他都在军中服役,他将那段经历形容为“1914年8月到1918年底,恩斯特死过一次”。他在最前线,经历过文明和人性的毁灭。退役后,恩斯特和朋友们成立了科隆达达小组,为了以艺术的名义去不断挑战和瓦解那些他觉得是欧洲文化压抑一面的东西,尤其是基督教教条、传统道德和西方古典艺术的美学准则。这种“挑战”,从恩斯特的“达达”一直贯穿到他来到巴黎后投身的“超现实主义”,再到后期的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动。
恩斯特创作绘画的新技法,意在通过新的语言去抵达他尽可能可以抵达的未来。在他眼里,画画绝不只是一张纸上作品,尘埃落定,它包含了如何形成的过程,如何思考的过程,如何在实体上呈现幻觉和虚构之物。恩斯特的一生,经历了人类现代文明最为混乱,最为绝望也最具生命力的时代。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创造、发现、启示。”无论何时何地,恩斯特画画,画没有人尝试过的画。
胡安·米罗
Joan Miró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他的艺术代表了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其超现实主义作品主题来源于记忆和梦境,即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也带有怪异和幽默的特征,包括扭曲的形体和古怪的几何结构。米罗认为,情欲是最自然、最合乎本性和情理的现象,是生命的原动力。他对女性的魅力十分着迷,可以说他终生探讨最多的也是女性和关于男女性生活。但在生活中,米罗不沾女色,他一生只爱过两个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1983年12月25日,米罗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妻子比拉和女儿多萝娜。
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画或绘画结构,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这是其中一个要素。另一个卓越之处就是,米罗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动。他的有机物和野兽,甚至他那无生命的物体,都有一种热情的活力,使我们觉得比我们日常所见更为真实。
米罗是一位非常多产的画家,画风始终如一而又多样变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难。米罗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毕加索及野兽派画家的影响,作品或带 有极为精雅的色彩和线条的运动,或具有立体主义的作风。在1920年代中期, 米罗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难的一些方面,从《哈里昆的狂欢》的复杂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鸟一石子》这类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单纯性。1928年,米罗访问了荷兰,受到荷兰少有的几个大师的影响。此后米罗制作了一系列从真实到幻想变形的实例的绘画,题名为荷兰的室内。
雷尼·马格里特
Rene Magritte
雷尼·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 1898年-1967年)是比利时一位构思奇特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 马格里特是一个靠“思想”取胜的画家。他喜欢利用神秘玩弄文字游戏,试图展现“受到禁止的形象”,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并与现实保持着极为特殊的关系。虽然马格里特否认自己的作品具有象征意义,但他的题材确实涉及到此,且有着矛盾、沉默和神秘的诗意。而他选择的写实手法使这种超越现实的诗意更加被神秘化了,矛盾性也被强化了。确实如他所言:“显示出颠覆性的效果”。
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将互不相关的事物奇怪地并置在一起,让人想起十几年前基里柯的试验。
而后他又致力探索事物本身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如由脚往鞋的变化。他还用名画去尝试变体,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大卫所作的《雷卡米埃夫人像》中的人物更替为棺材。
马格里特认为世界上没有见到的“真实”,只有感到的“真实”,绘画的“真实”本来就是一种人眼的幻觉,艺术家只是图解而已。这种怪诞的理论只能证明他是一个超自然的艺术家。这真是一个让人颇觉怪诞的理论。
杜尚
Duchamp
马塞尔·杜尚1887年生于卢昂附近的布兰维尔。杜尚的父亲是位公证人,有六个孩子。其中有四位是著名的艺术家:雅克·维龙是画家,杜尚·维龙是雕塑家,苏珊·杜尚和马塞尔·杜尚也是画家。
马塞尔·杜尚先在圣吉纳维夫作图书管理员,这一谋生手段大大地缩小了他的自由天地。“端端正正地坐着,考虑着自己所希望的事情,他对那些很有礼貌的询问者高高兴兴地介绍情况或提供建议。”杜尚早年经常为法兰西邮报画了一些素描。在1908年到1910年间,杜尚还以印象派大师的“手法”作了几幅聊以自如的画。“目的在于了解他们是如何画这些画的”。
杜尚一生做作很多轰动性的作品,在此无法枚举。比如对后来绘画影响很大的《下楼梯的裸女》《新娘》、《大玻璃》(亦名《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等。从观念艺术的角度看来,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瓷质小便器--《泉》。
<泉>创作于1917年。当时,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要举办一次展览,作为评委之一的杜尚化名"R.Mutt",送去了一个在公共厕所中随处可见的男用小便器,并在其上署名"R.mutt",这就是《泉》。这件作品立刻遭到了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拒绝,当然,他们不知道作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杜尚。看到同行们的反应,杜尚终于验证了自己的预测,他明白自己的艺术观念太超前,时人无法接受,于是他立即退出了独立艺术家协会。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馆,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现成品艺术成为杜尚最重要的艺术观念。在此之前,他还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在1913年他把自行车的一只车轮装在厨房凳子的顶上,并看着它们转动。
他还制作了《巧克力磨机第一号》。1915年,他买了一把铲雪的铁锹,并在上面写上"断臂之前"。1920年他制作了《旋转的饰板》。他把这些都视作艺术品。他在晚年的访谈录中说道,这些现成品的选择从来就不是依据什么审美原则,有时候甚至是故意去违背现存审美原则和标准。它们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为基础的,不讲任何高雅或者粗俗的审美情趣。
来源:艺术设计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