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
前文我们提到过,轩辕皇帝时期就有了甲子纪年法,大禹之后,又经历了夏朝471年,商朝的500年,才到了文王时期,近1000年的时间发展,甲子纪年法应该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日趋成熟,从计时逐渐发展为计日、计月、计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历法规则,而文王对这些显然是熟知的,并对其改后天八卦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我们就看看到底什么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黄帝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的含义:
甲:象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由此可见,天干地支与日月运转有关,日月运转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天干地支借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表征四季变迁,暗含了阴阳相生相灭的自然之道,这对文王后来运用自然规律命名六十四卦是不是有启发呢?
天干地支是分为阴阳的,在干支纪年中阳天干只能与阳地支相配,阴天干只能和阴地支相匹配;
十天干中属阳的为:甲、丙、戊、庚、壬。 十天干中属阴的为:乙、丁、己、辛、癸。
十二地支中属阳的为:子、寅、辰、午、申、戌。 十二地支属阴的为:丑、卯、巳、未、酉、亥。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也称干支表,如下图:
干支表
干支纪年法是遵循宇宙天体日月的运行规律,是一种阴阳合历,也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科学历法。
迄今为止已有七十八个花甲子,具体纪年累积的划分为:一元、正元和大元,被称之为三元九运。
一元:为一个花甲60年,一元分三运,一运为20年。
正元:为三个花甲180年,正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又叫三元。每个正元有九运。
大元:为三个三元540年。过去的540年的旧历叫黄历,预示着下一个纪元的开始,周而复始。
这就是干支纪年法的规则。
干支纪月:
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正月是由寅开始,二月是卯,三月是辰....直至十二月丑〉,然後依次与天干组合,开头的一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如此类推。
如同上表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干支纪日:
按顺序先後排列,两个月六十日,刚好一个干支的周期。
干支计时:
十二地支跟天色计时法的十二时辰一一对应,从子时对应夜半开始,直到亥时对应入定为一个循环;如此循环往复;
与现在我们熟知的不同的是,文王时期,还没有发明十二生肖,虽然已经发明了五行,但当时的五行只是提出了理念,五行学说真正成熟其实要到汉朝以后;所以在当时,五方对五行应该有了解,但五行有没有对应天干地支就不得而知了;单从易经来看,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端倪,所以估计是没有。
此篇文章只讨论文王之前的干支纪年法,以方便理解文王为什么要改后天八卦,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