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晶牛胰岛素项目缘何未获诺奖,或许与这位科学大咖存在有关
作者 吴苡婷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这项成果也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1979年,杨振宁先生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了中国结晶牛胰岛素的成果,可遗憾的是并没有获奖。
1923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曾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班廷和麦克劳德,以表彰他们发现胰岛素的这一科学创举。使得糖尿病从”绝症“变成”可治之症“。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这一重大成果没有获得诺奖评奖委员会青睐呢?原因可能与这位科学家的贡献有关系。
195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尔的科研小组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结构的道路,具体来说,他选择了一种叫做2,4-二硝基氟苯的物质与胰岛素放在一起,通过一些步骤测出牛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
之后,桑格尔向全世界公布了胰岛素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和两条肽链(A链与B链)的结合情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解析出结构的蛋白质,桑格尔的工作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轰动。
桑格尔的工作为人们打开了认识蛋白质,认识生命的第一道大门,也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提供了可能性。
1958年,由于对胰岛素结构的精确解析,桑格尔独享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他的工作基础上,中国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诺贝尔奖始终看重的是原创的突破,桑格尔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而中国科学家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又一次突破,没有获得诺奖也是情有可原。
这个结果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开创性工作在科研中的重要地位,在科研工作中要努力做到领跑而不是只是跟跑。
而桑格尔的科学贡献不仅仅在胰岛素结构的破解方面。桑格尔的第二个巨大贡献是测定了核酸序列。
核酸大分子可分为两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和RNA是很有意思的组合,DNA呈现出双螺旋机构,它贮存细胞所有的遗传信息,是物种保持进化和世代繁衍的物质基础。而RNA是单链结构,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比起几个或者几十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核酸虽然只有4个基础元素,但是它有着超级长的长度。核酸上带着成千上万的基因,如果无法测序就意味着后面的研究将无法展开。
桑格尔创造出了“双脱氧链终止法”的核酸测序方法,并且开创性地完成了大肠杆菌5SrRNA(120个核苷酸)、噬菌体DNA(5375个核苷酸)和人类线粒体DNA 序列和lambda噬菌体DNA序列的测定。
1980年,因为“打开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大门”,桑格尔又与几位科学家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也是因为桑格尔的技术突破,1985年起,美国开始筹备进行“人类基因组计划”,希望探寻出人体的终极之谜。
说起桑格尔的人生,还与中国颇有些渊源。1918年8月13日,桑格尔出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他的父亲是一名全科医生,还曾到过中国进行医疗传教。
他的家庭是个富二代,所以他终其一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从事着心爱的科研工作。
1939年,21岁的桑格尔本科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问出了那个年纪所有人都困惑的问题:“我将来应该做什么工作?”他觉得科学研究还蛮有意思,于是写信给一些学校,看能否争取到相关的工作机会,为了打动教授,他特地在简历后面加上一句话,“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就这样,简历平庸的桑格尔进入了科研领域。
桑格尔倡导的是他倡导的是用化学的方法去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正是这个看似非主流的思路让他在科研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很多杰出科学家希望永载史册的雄心壮志不同,桑格尔始终把自己定义为普通人。
晚年的桑格尔离开了心爱的实验室,又拒绝了女王的封爵,远离喧嚣,搬到乡下小屋,一心打理起了花园。
2013年,95岁的桑格尔在睡梦中离世,如同一个普通人一样结束了自己安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