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万人迷李德钖把张寿臣培养出来后,自己为什么要远走沈阳
李德钖(1881—1926年),北京人。艺名“万人迷”,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被誉为“相声大王”,是中国相声史上一位功勋卓著的人物。
张寿臣(1899—1970年),祖籍河北深州,北京人。中国相声第五代大门长兼评书演员。张寿臣12岁就拜“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为师,学到了一身本领。
张寿臣出师之后,得到了李德钖的指点和传授,不到30岁就自成一家,被誉为“幽默大师”。
张寿臣的师父是焦德海,那他怎么会得到李德钖的指点和传授呢?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李德钖。
李德钖出身于艺人世家。李德钖的爷爷李广义多才多艺,会说书,还会唱二黄、梆子、太平歌词等。李广义被观众送了一个外号,叫“万人迷”。
李德钖从小就喜欢曲艺,10岁的时候就拜恩绪(马三立的外祖父)为师,在北京天桥说相声,以“小孩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人称“小万人迷”。
“万人迷”李德钖
李广义去世之后,观众就把“小万人迷”的“小”字去掉了,称李德钖为“万人迷”。
李德钖15岁时又拜相声前辈徐有禄为师,主要学单口相声。后来李德钖又拜富有根为师学相声。
李德钖博采众长,风格独特,慢慢开始走红,不久就名声大振,成了京津两地最红的相声演员。
据马三立回忆:“万人迷上台从不鞠躬,对观众也没笑脸,也不和观众交流。上台后帽子一摘就开始说,说完之后帽子一戴就下去了。”
李德钖说单口相声时,必定会说四句定场诗:“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
李德钖如此自负,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是的,李德钖确实有这个能耐。
李德钖能说会演,还会编相声,是那一代相声艺人中的佼佼者。当时的京剧名家杨小楼、龚云甫都经常到“四海升平”园子里听他的相声。
袁世凯办堂会的时候,还花大价钱把李德钖请去了。李德钖当时说的相声是《吃元宵》,袁世凯听得是哈哈大笑。
听着听着,袁世凯是勃然大怒,一拍桌子,喝令卫兵把李德钖毒打一顿赶出了北京城。原来袁世凯认为“元宵”就是“袁消”,这李德钖是要诅咒我啊。
肃清王禁相声的时候,李德钖离开北京去了保定;袁世凯把李德钖赶出北京,李德钖去了天津。
李德钖到天津之后,凭借自己高超的相声技艺,很快就受到天津观众的热捧,又火了起来。
李德钖挣得多,也讲究排场,他同时用了三个捧哏:“张麻子”的张德全、“周蛤蟆”的周德山,还有一个就是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
李德钖每次演出的时候只能用一个捧哏的,可闲着的那两个捧哏,李德钖照样给发工资,每个月大洋40元。
1923年,李德钖突然从天津回到了北京,这是为什么呢?
李德钖从天津回到北京,主要是为了张寿臣。
当时刚满24岁的张寿臣在北京已经是小有名气。张寿臣白天在先农坛一块“明地”当“穴头”,晚上在“四海升平”茶社也是“底角儿”。
“穴头”就相当于现在的负责人,负责相声演员的派场、分成等。
张寿臣在当时,无论是人气还是收入,都是如日中天。
张寿臣
有一天,“德”字辈的掌门人裕德龙找上门来:“寿臣,有人想让你给他量活,你去吗?”
张寿臣规规矩矩地问道:“师伯,您说的是哪一位?”
裕德龙看着张寿臣,是微微一笑:“你德钖师叔。”
张寿臣根本没有考虑,他斩钉截铁地说:“师伯,我去!”
裕德龙接着说道:“寿臣,你可得想好了,你去给你德钖师叔量活,去什么地儿,使什么“活”,你们爷俩儿怎么“劈账”(分钱),那可都是他说了算啊。”
张寿臣没有犹豫,认真地说:“那我也去!”
裕德龙笑了:“那你就去见他吧。”
张寿臣当时已经24岁了,他是“穴头”,还是“底角儿”,当时他的收入是相当可观;如果他去给李德钖捧哏,不但收入上会降一大截,就是名气也会比原来要小,因为靠“捧哏”是很难出大名的。
但张寿臣为什么愿意给李德钖量活呢?因为他知道李德钖本事大,跟着他一定能学到货真价实的东西。
其实李德钖让裕德龙去找张寿臣,也是一种试探,他就是看看张寿臣会不会舍弃到手的名和利。
李德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早就看出来在下一代相声艺人当中,只有张寿臣能够挑起大梁,所以他要把自己的一身本来都传授给张寿臣。
李德钖和张寿臣合作之后,李德钖不但让张寿臣为自己捧哏,他自己还经常为张寿臣捧哏。
当时李德钖42岁,张寿臣24岁,这一老一少成了好搭档,更是一对好师徒:李德钖是精心传授,毫无保留;张寿臣是虚心学习,如饥似渴。
李德钖和张寿臣合作了两年,他们爷俩儿成了京津两地的第一档相声,不但受到观众朋友们的追捧,也受到相声同行的钦佩。
看到张寿臣的相声技艺进步飞快,日臻完善,李德钖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李德钖突然提出分手,张寿臣自然是百般挽留。
没想到李德钖是毅然决然,一个人去了沈阳。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相声名家大都集中在京津两地,李德钖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沈阳去呢?
后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一些“文哏”段子上,如《八扇屏》、《文章会》等,张寿臣的演出效果已经超过了李德钖,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李德钖要离开京津到沈阳。
张寿臣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德钖是主动让台,力推张寿臣成为相声行的领军人物。
不管怎么说,李德钖是把京津两地的相声大舞台让给了后辈张寿臣。
1926年,李德钖孤身一人到了沈阳(当时叫奉天),说单口相声。
李德钖原来就曾经到过沈阳,当时是应张作霖的堂会,所以他在沈阳本来就有名气。
李德钖到沈阳之后,在“凝香榭”茶社演出,受到观众的热捧,茶社是天天爆满。
李德钖就住在茶社附近的一家小旅馆。有一天夜里,李德钖突然病倒了,转天一大早,李德钖披了一件破皮袄,悄悄走出了小旅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李德钖一天没有音讯,急坏了他的一个忠实观众——白万铭。
白万铭当时才30岁,是关东航空处的一个木匠,他白天上班,晚上到茶社听李德钖的相声,天天如此。
李德钖失踪了,白万铭非常着急,就联合几个喜欢李德钖的观众,大家一起去找李德钖。
白万铭等人最终在一条干涸的小河沟里找到了李德钖,可李德钖已经去世多时,身体都已经冻僵了。
白万铭等人找了几块大木板,钉了一个能装下一个人的木箱子,刨开封冻的土地,挖了一个大坑,把李德钖安葬了。
当时是狂风呼啸,漫天大雪。喜爱李德钖相声的观众来了不少,大家都赶来为他送行。
当地的相声艺人朱凤岐担任主祭人,他含着眼泪,即兴做了一首诗为李德钖送行:“风神爷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众亲友前来送行,阎王爷派人接他。”
在场的人是异口同声:“不错!阎王爷也爱听他说相声啊!”
一代相声大师李德钖就这样走了,年仅45岁。
码字不易,欢迎朋友们@兰石读书习字,欢迎点赞、留言、批评指教,谢谢。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